猕猴和金丝猴的故乡,但率领它们的猴王有的竟是白猴。1991年10月,林区科委干部钟良富在路过黄连架时,曾亲睹一只通体雪白的大猴蹲踞在崖顶一块巨石上,40余只猕猴在它周围嬉戏。俗话说,天下
老鸹一般黑。然而在神农架却发现了白色的鸦雀,这白鸦有可能便是古文献中所载述的白雀。白蛇,人们只是在神话戏剧《白蛇传》中见到过的“白娘子”,1987年,考察队在大酒壶林场发现一条长达1米多的大白蛇。当地群众不仅多次见到过白蛇,而且在板仓乡犁子园村还有一座山叫做“白蛇座”相传古代这里就常有白蛇出没,群众视为蛇神,捐资在山上建了一座蛇神庙。[6]
众多的白色动物生存在三峡北岸神农架一带,决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一方面,它是动物分布的历史传承与延续,古代出产的白色动物一代代传承至今,大多未被灭绝,这不能不说是动物奇迹。可见白色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们在地理气候变迁和自然生态日渐恶劣的情况下,仍能不断生殖繁衍;另一方面,神农架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保存较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可能十分适宜白色动物的生息。一切动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食物,白色动物能够在这里长期生存,更可能与神秘的生物链、食物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白色动物成因解密:基因、遗传、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之产物
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主要通过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的形成、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皆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三峡及神农架地区长期以来存在众白色动物的现象,是白色动物的自然选择,也是本地区地理自然环境对白色动物的一种适应。物竞天择不断演绎着自然法则。
随着白色动物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珍禽异兽,带来了“白祥”文化,也带来了动物学家科学研究的新课题——难解的白色动物之谜。已有学者对此关注和研究,并见到报刊多有人著文解释,或认为是动物近亲交配而造成的退化现象,或认为是遗传基因缺损而形成病变,或说动物长期在无光照下毛发色素遭受破坏的结果(诸如白毛女那般)。笔者之拙见:白色动物具有多物种、多群体和历史久远的传承性并非个别现象和偶然现象。因此,用“病变”、“退化”、“基因缺损”来解释是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的。笔者认为:白色动物之成因虽目前尚难破解,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寻找破解之线索:
其一、缘于遗传基因。可以肯定地说,有少数动物物种具有白色(白皮毛、白羽毛)基因,就象常见的白羊、白鸡一样,通过基因遗传而生殖、繁衍。有的学者经过对白熊的研究认为:“白熊,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是黑熊个体的偶然白化,而是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的白色熊种。”[7]这种见解无疑是正确的。其实,白色动物有种之说古已有之。晋·葛洪(公元283—363)在其所著《抱朴子》中指出:“白雉有种,南越尤多。”现代北极大量的白熊、白狐(又称北极狐)便是有白种的有力佐证,只不过有些物种的白色遗传基因稀少而繁殖又十分缓慢,而给人以罕见珍奇之感。
其二、依存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纵观白色动物分布的历史与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它们对生态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和十分严格的选择。从白色动物经常出没地区的地理生态环境综合分析,具有以下共同点:(1)海拔在1500米以上人烟稀少的高山区;(2)有大面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