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义从也、已也、自然也。”我们从“始”和“自然”里仍可窥见其原始意涵。“白”字的造形可能还与日、太阳有关。白有光明、明亮之意,是故引伸出白日、白天、白昼,“不知东方之既白”(苏东坡诗句)……
人们眼目中见到的各种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所引起的不同色调感觉。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诗云:“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写的是雨后天空中七种颜色组合的彩虹,这七种颜色也是不同色调感觉,画家们可以用红、绿、蓝三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来调配而得。因此红、绿、蓝三色又称之为“三原色”。用等量的红、绿、蓝三色加以混合,就会产生白色的感觉。
从上述种种可知:白色并非是什么神秘色彩,而是自然界中最原始、最常见之色。来自宇宙的日光、月光、星光,天空中飘荡的白云,落在地上的霜雪,构成大自然的白色现象;地上的白石、白玉、白土(白垩纪因此而得名),是随处可见的白色物体;植物中的白腊树、白皮松、千姿百态的白色花朵,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白色感觉。然而,古往今来,人们为何独对动物中之白色者视之为异兆?乃至目睹者为之惊奇惊喜,捕获者奉若稀世珍宝,或作为贡品上献帝王,或传为祥瑞之兆而粉饰太平……凡此种种,唯有“物以稀为贵”来解释人类长期以来对待白色动物的心态。由于白色动物数量之少,而见之者更少,故有史以来人们皆以其罕见稀出而视为珍禽宝兽。应该说,白色动物的存在和出现,是动物世界的一种特异现象,而且由于人类的关注也成为一种特异的文化现象。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即:一、从古籍中有关各地出产白色动物的记载,看白色动物分布的区域性;二、古人以白色动物为祥瑞之兆,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意蕴;三、古代楚地和现代三峡地区连绵不断地出现白色动物,可见其具有地域传承性;四、白色动物现象解读:遗传基因和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之产物。
从古籍中有关各地出产白色动物的记载看白色动物分布的地域性
我国是最早发现白色动物存在和最早记载有多种白色动物出现的国家。考查先秦古籍得知: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西周时代,南方的越人就献白雉于周王朝;最迟在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代,白色动物的出现及其神话传说便广泛见之于各种典籍的载述。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在中国文化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河南汲县一位名叫不隼的盗墓者在战国魏王墓中发掘出先秦古书七十五卷。《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冬十月,汲郡人不隼掘魏襄王冢,得竹筒、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史记·周本纪》正义亦载:“晋咸宁五年,汲郡汲县发魏襄王冢,得古书七十五卷。”这批古书中便有《穆天子传》和《竹书纪本》。按晋·荀勋在《穆天子传》序中考查,这批古书从入土到出土,“凡五百七十九年。”《穆天子传》叙述的是周穆王驾八骏西游的故事,据夏、商、周断代年表,周穆王年代的公元前976—922年,距今近3000年之久。虽然该书不可能是周朝的原始作品,但其成书年代最早也在战国之际。《穆天子传》中有四处有关白色动物的载述:
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焉,以祭于河宗。”(卷一)
“天子此升于春山之上,以望四野……
爰有赤豹、白虎……爰有白隼鸟、青雕。”(卷二)
“天子南征……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官人进白鹄之血以饮天子,以洗天子之足。”(卷四)
“辛未,猎菹之兽。于是白鹿……出走……官人膳鹿献之,天子美之,是曰甘。
癸酉,天子南祭白鹿于漯。”(卷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