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规范性”都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当这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有了明确的市场定位之后,实现“规范性”的愿望更为迫切。在日前召开的2007年毛皮动物发展信息技术研讨会上,笔者切身体会到了这一点,与会代表对毛皮行业相关政策、信息、养殖关键技术、饲料兽药疫苗新产品以及销售环节的关注之情溢于言表。如何摆脱“大而不强”的尴尬,使毛皮动物早日实现产业升级,成为各方的讨论焦点。 “协会搭台,专家学者唱戏,企业和养殖户唱戏”,或许您也能从中得到一些答案。 中国是毛皮动物养殖大国,但绝不是养殖强国,无论从具体的养殖企业的生产管理情况看,还是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看,与北欧、北美等毛皮动物养殖先进国家相比,我们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中国的毛皮动物饲养管理模式,应该说是千姿百态。从种兽质量上看有好有坏;从营养标准上看有高有低;从饲养设施上看有现代化的,也有原始简陋的;从管理水平上看更是参差不齐。对毛皮动物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疾病防治、产品加工等仍停留在比较原始落后,传统粗放的状态下进行。各种毛皮动物的鲜料和配合干料在饲料配方、加工调制、饲喂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导致生产水平的不稳定性经常发生。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佟煜仁研究员认为,主要是养殖户各自为战,无序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引导扶持,养殖户不能象国外同行一样只从事单纯的饲养,而是引种、饲料、防疫、卖皮张等统统都要自己来,逐渐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这样不仅造成了行业生产水平的参差不齐,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理论,都觉得自己水平比别人高,生产的主观性太强,这也是整个行业呈现盲目发展的原因。 客观地认识国内毛皮动物养殖业的现状,明确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提升毛皮动物养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促进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首先要摆正心态,树立质量生产意识。潍坊大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省畜牧协会特种动物产销分会会长谭绪生认为,就目前国内毛皮动物的存养量和毛皮产量而言,今后搞毛皮动物一定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否则将有烂市的危险。为什么芬兰的一张狐皮的价格能抵得上国内的两到三张狐皮?就是因为他们的皮张尺码大、毛绒质量好。因此,抓质量是第一位的,反映到具体的生产环节中,一是抓良种,再优良的种兽也要不断更新换代,要通过引进国外良种培育自己的优良种群,才是养殖企业的生命所在;二是良养,要舍得投入,良种的遗传潜能才能发挥,潍坊鑫源种狐繁育场以“10月份皮狐体重超30斤”成为此次会上的一大焦点,该场赵曙光场长介绍说,他们养狐注重一个“精”字,如夏季天热狐不愿采食,他们就自制碎冰拌入饲料中以提高狐的采食量,对养殖环节的重视可见一斑;三是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重治不重防,得不偿失。 二是抓行业技术培训,提高整体饲养管理水平。科技支撑对于产业水平的提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养殖户还面临着缺少饲养管理、人工授精、疫病防治,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的情况。可以通过建设养殖示范基地来带动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引导饲养人员通过自学和参加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做好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在这方面,淄博的“剑龙精品工程”让人耳目一新,淄博剑龙毛皮动物养殖研究所崔剑龙介绍说,目前加入该工程的8家养殖企业可谓是各有所长,有的在饲养管理方面有独到的经验,有的品种优良,取众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是畅通销售渠道。河北尚村毛皮拍卖行的赵利国经理介绍说,过去养殖户生产的皮张大多是通过二道贩子上门收购为主,价格上没有自主权,很容易造成损失,而国外毛皮销售主要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真正体现优质优价。当然,短期内实现毛皮的拍卖销售是不大现实的,但可以通过在皮毛销售市场设置办事处、加强合作等来缩短产销渠道,保障养殖户的利益。淄博宝发养殖公司总经理鞠端宝介绍说,他们联合周边的养殖场在河北尚村市场设立了自己的办事处,一方面向养殖场通报市场走势、价格波动情况,一方面为皮货商提供本地养殖品种、皮张产量情况,很好的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齐鲁牧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