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统计:截至2005年年底,唐山市乐亭县珍稀毛皮动物饲养量达到428.6万只,位居全国首位;全县年产优质毛皮200余万张,提供优质种兽100余万只,成为冀东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商用毛皮输出基地。
“养貉子、卖皮子让咱赚着了大票子,过上了好日子!”乐亭农民这句发自肺腑的褒奖背后,是乐厅县委、县政府和各相关部门以及广大群众为之付出的艰辛……
扩规模,高昂起毛皮产业大县龙头乐亭滨海,气候独特,而这正是适宜狐狸、貉子、水貂等珍稀毛皮动物生长的必备条件:沿海盛产的海杂鱼是珍稀毛皮动物的美味和最有营养的“口粮”;温带滨海气候造成的较大昼夜温差有利于针绒、毛绒动物生长发育。这些为乐亭县珍稀毛皮动物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个别农户零星养殖,但数量有限,无法称之为“产业”。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裘皮制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狐、貉、貂等珍稀毛皮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于是,乐亭县委、县政府站在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高度,有计划地扶持以狐狸、貉子、水貂为主的珍稀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到九十年代中后期,养殖珍稀毛皮动物在乐亭农村已经遍地开花,并作为发展庭院经济成功的范例,在农村经济布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可是“庭院养殖”受空间的局限性,乐亭珍皮动物养殖业的规模扩张一直裹足不前。乐亭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引导养殖户突破“庭院”思维,大力发展集中化、小区化养殖,才能使这一产业真正壮大起来。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这县从土地、资金、技术等方面全方位入手,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村为单位兴建高标准养殖小区(场)。经过几年不遗余力的建设,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养殖小区就像一块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这一产业。目前,这县珍皮动物养殖户已达到48876个,占全部农业总户数的39%;建成5个珍皮动物养殖专业乡镇,其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70%以上;珍皮动物饲养量超万只的村达到92个,饲养量超过千只的小区遍地皆是。规模带来的不仅仅是气势,还带来了节节攀升的经济效益。2005年毛皮业实现产值12.4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56.7%,占农业总产值的20.1%,实现纯效益6.5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574元。
唐山乐亭作为河北省内乃至国内毛皮产业大县的龙头已经高高昂起。
强技术,锻造优质产品与市场对话从发展毛皮产业的那一天起,乐亭县委、县政府就抱定一个理念:仅仅有数量是不行的,必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狠抓皮张质量,锻造出优质产品与国内外市场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这县以引进、繁育和改良相结合,以标准化贯穿生产始终。乐亭县委、县政府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起了“珍皮动物科技示范园区”,在全县推广芬兰狐人工授精技术、褪黑激素应用技术、美系水貂杂交改良技术、毛皮动物产仔保活配套技术等多项实用新技术;同时发布饲养、加工、屠宰等地方标准,从场区环境、棚舍标准、饲粮配比、温度湿度、疫病防治、成品提取等方面对珍皮的标准化生产做出了详细规定,并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手段确保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
农民有了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管理方法两柄“利刃”,在生产高质量毛皮的进程中势如破竹,不仅使所产毛皮的规格、毛绒质量档次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病死率,从而使养殖效益显著提升。目前,通过分布在全县的60个兰狐人工改良站点、8个水貂改良基地以及基层畜牧站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全县的狐、貉、貂优种率已经达到98%以上,养殖户标准化饲养率达到100%。与几年前相比,现在饱含“科技因子”的单张狐皮净增效益100至150元,单张貉皮净增效益70至80元,单张貂皮净增效益50元,激素皮提前上市两个月、平均单张净增效益60元……汤家河镇葡萄庄子村仅靠水貂改良和推行标准化生产就使全村皮毛纯收入由几年前的200多万元一下跃升至去年的765万元,养殖户年人均获得纯收入9909元。
造平台,打造冀东皮毛之都酒香也怕巷子深。过去,乐亭毛皮的销售虽然没有出现“卖难”,但由于缺乏集中的交易场所,外地客商和经纪人大多采取入户收购的方式购买,在家坐等的农民因为信息闭塞、不了解市场行情,只能听凭收购商“一口价”,因此养殖户利益受损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彻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扩大养殖户的利润空间,乐亭县委、县政府领导在专程考察了沧州尚村、浙江海宁等国内知名的毛皮交易市场之后,毅然决定投资3000万元在县城南部建设乐亭人自己的毛皮交易市场,让足不出户的农民从幕后走向前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