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毛皮动物产业成就斐然
目前,中国的毛皮动物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养殖业、鞣制加工业、制品加工业、机械和化工业、毛皮及毛皮制品经营贸易业以及服务业等的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
其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毛皮动物养殖业,遍布北方各地的山区和农区,并深入到千家万户;作为第二产业的加工业,更是包罗万象;作为第三产业的毛皮及毛皮制品经营贸易业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的绝大部分毛皮动物养殖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兼有传统和新兴产业成分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目前,世界水貂皮总产量3500万张左右,中国约有700~800万张;世界狐皮总产量500万张左右,中国约有200~300万张。虽然中国尚未达到世界毛皮业的强国地位,但已经成为世界毛皮生产和贸易大国。
中国庞大的野生毛皮动物养殖业,生产出大量的毛皮动物及毛皮产品。全国养殖的水貂、蓝狐、貉等总量超过1000万只。一些养殖业发达地区,已形成许多集约化生产并取得了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中国的毛皮贸易量连年快速增长,自2002年中国的毛皮进出口总额由过去的世界第六位跃居第三位之后,2004年较2003年,全国的毛皮销售收入增长36%,利润增长60%;2004年进口3.3亿美元,增长54%,原料皮占进口总额的98%,其中,熟皮占54%,增长52%;生皮占44%,增长61%。2004年出口19.8亿美元,增长123%,其中,服装占出口总额的68%,增长177%。2005年前5个月,进口1.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熟皮占进口总额的42%,生皮占进口总额的56%;出口3.9亿美元,同比增长37%。
过去,中国的毛皮产品在国内的需求量很少,主要用于出口创汇,因此,中国的毛皮动物养殖业直接受国际毛皮市场制约。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其中,率先富裕起来的相当数量的高收入阶层带动了国内的毛皮消费,从而扭转了中国毛皮原料单一出口的局面,并使中国迅速由毛皮原料出口国转变为毛皮产品消费国、毛皮原料进口国和毛皮产品出口国。
二、中国的毛皮动物产业特点显著
1、生态和经济作用大,兼顾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我国的毛皮动物繁育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发挥了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毛皮动物养殖业所提供的产品已经绝对替代了野生资源,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利用的毛皮产品中,直接来源于野外的资源占40~45%,到90年代末,已经降到不足12%。目前,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毛皮已经广泛而充分地满足了消费需求,靠捕猎野外资源生产毛皮服装的历史宣告结束。
毛皮动物产业特别是繁育业,在增加就业、满足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更加巨大。
2、产品种类多,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毛皮动物产品极其多样,包括原料、半成品、服装、鞋、箱包、饰物、笔刷等,
毛皮产品的独特性质和多种多样的各种价值,极大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其不可替代性决定其将要长期存在市场需求。
3、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有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
利用庭院和荒山荒地进行的毛皮动物驯养繁育,不仅其投入产出比显著高于农牧业,而且充分利用了其他产业难以利用的土地,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传统农牧业。同时,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
4、对技术和质量要求高,需加大研发投入
毛皮动物在人工繁育条件下,不仅要了解其特性,而且要能够掌控其生物学机制。对有关的科学技术要求高。同时,种源及产品质量的控制更显复杂。目前,急需从技术研发、推广、培训等全方位开展工作,解决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环节。
5、主要为劳动密集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毛皮动物养殖业不能机械化生产,主要靠人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拥有劳动力优势,能够满足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需求。其国际竞争力强。
三、中国毛皮动物产业存在的问题突出
1、养殖业处于自发、无序和低水平状态
中国的毛皮动物养殖业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