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走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总的特点是一波三折、大起大落。零碎、分散、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导致了缺乏规范和宏观调控、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生产效益差、无序发展和不适应市场变化等一系列障碍,特别是广泛兴起的民营养殖,这种表现更为突出。中国的毛皮动物养殖业在整体上缺乏产业化建设,无法形成行业内的优化组合,没能实现宏观调控、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相关行业配套的协同,难以促进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区域性规模经营的形成,距离使全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上降耗增效、产品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尚有很大差距。健康的毛皮动物产业对解决保护事业中面临的种种矛盾具有积极意义,也将会更好地促进保护事业的发展,养殖业所存在的自发、无序和低水平状况迫切等待解决。
2、信息不畅,行业盲目发展
过去中国的毛皮行业因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组织性,信息的获得除了看广告、参加会议,或看别人能否挣钱外,几乎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往往导致一哄而起、大起大落,特别是养殖业。使行业发展处于盲目状态。因为市场的波动和行业的脆弱性,经济效益始终不够理想,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格局。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之所以经不起市场波动的冲击,除了市场透明度不够,中间商肆意炒做,捞走了大部分利润外,主要是因为信息不畅所导致的盲目性。各种加工企业的规模、年产量和产值等情况,因为信息不畅,很难获得翔实的数据。因此在养殖企业之间以及养殖企业与加工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缺乏通畅的信息交流是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缺乏产业信息,产业单位无从掌握国内外市场行情,难以及时分析动态变化,更不能主动地调整产业规模和格局,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极弱。
3、市场机制不完善、利润分配不合理
中国传统的毛皮原料销售长期处于缺乏公开和竞争的不规范状态,致使产品生产方式原始和产品价值难以体现等严重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业投入大、生产周期长、风险大,但中间商过多,大部分利润流向中间环节,使养殖业缺乏后劲。只有运用规范的销售方式,才能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价销售,从而实现毛皮原料的应有价格,促进产品生产的优化,对减少中间环节,促进养殖业效益的提高等一系列方面更有关键的作用。
4、种源和产品的技术标准缺乏、质量水平低
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缺乏种兽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导致种源质量下降、产品质量低下。种源标准、产品质量的不规范,以及缺乏检验鉴定机制,极大地限制了毛皮动物产业的健康有序。即使在某个方面采用了先进技术,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无法在根本上保证产业的顺利发展。
5、技术人才不足
随着全国毛皮产业面的扩大,毛皮动物驯养繁育以及毛皮产品开发等应用型人才普遍缺乏。只有尽快培养出相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才能适应这一需求,并为产业增添生机和活力。
四、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1、中国毛皮动物养殖业面临的形势
由于时尚使毛皮产品由冬季使用成为四季使用,由寒冷地区用品走向温带、亚热带用品,由中老年消费扩大到各个年龄段消费,由专用大衣原料走向多种服装材料。使近年来的毛皮业步入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所谓‘活剥毛皮'的极端报道已经产生相当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毛皮行业面对国际指责的压力和制裁的威胁。由于上个世纪世界的皮革和裘皮的贸易中心在欧洲,反裘皮运动的焦点自然在欧洲。当中国的毛皮产业发展迅猛之时,反裘皮运动的组织者自然会将目光转向关注中国。他们以点代面、夸大事实、以偏概全的宣传,必然会导致许多人一看到毛皮马上就想到活剥,来抵制毛皮消费,起码首先会抵制中国毛皮制品的出口。
我们必须以此为契机,正视业内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改进不足。
中国的毛皮动物养殖业范围广、规模大,相应的问题也多。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关的管理理论,出台相关的管理法规、政策,应用配套的管理技术,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以使毛皮动物养殖业在科学管理和法制管理上得到加强。诸如:出台有关人工繁育毛皮动物的种源管理办法,保证繁育业依法开展和避免坑农害农的炒种现象泛滥;实施人工繁育品种审定,及时、科学、公正地审定新的品种,有助于加快毛皮动物繁育业的科技进步;制订并执行种源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有助于标准化管理及提高质量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疫病防治体系,有助于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动物的卫生安全;将拍卖机制引入流通领域,有助于使交易进入公开、公平的良性轨道等等。
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