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野生动物可商业性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
特种养殖业生机再现
在忍受了两个多月被迫停产的痛苦之后,特养企业终于有资本不用再担忧了。
上周,媒体披露了国家林业局的一份通知,在这份文号为“林护发[2003]121号”的通知中,国家林业局列出了54种已被批准可进行“商业性经营利用和驯养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包括果子狸、蓝孔雀、鸸鹋等在内的一批曾被查出带冠状病毒的驯养野生动物,再次被允许合法列入可食用的名单。
当晚,广东英吉利公司就在其企业附近的酒楼摆下一席以其产品蓝孔雀、鸸鹋为主食的庆祝宴,并向各媒体记者宣布了其重新启动生产、加速扩大规模的决定。
尽管国家林业局目前尚未将该份文件下发给各地方林业局,广东省的实施细则也仍处于酝酿当中,一切离彻底地开禁尚有时日,但英吉利公司总经理黄胜平还是认为,这份文件的出台,使野生动物产品经营者终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令“全行业欢欣鼓舞”。
两个月的焦虑
“我觉得消费者的信心从没有丧失过,问题只是政策不允许吃,现在政策已经明朗了,消费市场很快也就会启动。”当晚黄胜平说这番话时,已完全看不到两个月前他的焦虑和紧张的表情。
5月2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农业部动物冠状病毒疫源调查组专家们从蝙蝠、猴、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冠状病毒基因,已测出的病毒基因序列与非典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据此,调查组认为非典病毒或类非典冠状病毒可能存在于这些野生动物体内。
5月30日,广州某媒体以《查出冠状病毒,紧急隔离蓝孔雀》为题报道说,在前一日广州市工商局进行的工商专项大检查中,防疫部门在广东英吉利实业有限公司养殖的蓝孔雀身上发现了冠状病毒。
报道还引述广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的话称,由于蓝孔雀身上被检出冠状病毒,工商部门要求英吉利公司把这些鸟类收回养殖场,并要进行隔离。
当日下午,记者联系到黄胜平,电话那头的声音很疲惫:“这两天我很难过。没想到非典把事情搞成这样。”
彼时的黄胜平正急于洗刷笼罩在蓝孔雀身上的非典病源嫌疑。
然而,国家有关部门已发出控制野生动物经营的命令,在身份未明之前,英吉利不得不暂停蓝孔雀、鸸鹋的经营销售。对这家以蓝孔雀和鸸鹋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来说,此举意味着企业停产。
这也是整个特养业在当时面临的情况。
命悬一线
业内一般认为,之前特种养殖业的发展面临着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产业链条不够长,依赖活体销售;一是炒种现象比较严重。
不过,黄胜平似乎并不担心这两个问题。创立于1988年的英吉利公司有多年的养殖蓝孔雀和鸸鹋的经验,至今已形成年产6万只鸸鹋、8万只蓝孔雀的生产规模,在广州花都和清远有两大产业化养殖基地,同时拥有四大产业区、15个农户区,开展了“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
在英吉利公司的宣传手册上,还列出了鸸鹋皮鞋、鸸鹋油等一系列加工品,他们甚至规划了“孔雀世界”和“澳洲鸸鹋生态园”两大旅游项目。
这些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特养产业的市场空间。
但非典的突然冲击几乎“冻结”了英吉利。
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最近表示,国家将会以非典为契机,严厉打击非法猎捕、运输、出售和无证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
这位负责人特别提到,要对驯养单位进行资质认证,驯养单位必须具有保证动物适当生存、生活的条件,必须要有卫生生产和检疫条件。
市场人士相信,此番对非法猎捕野生动物的打击,却为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销售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和市场。
但是,据记者向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广东省驯养野生动物的管理细则仍在酝酿当中;自今年9月1日起实施的《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虽然规定了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不在本条例的管理、禁止之列,但立法听证会上“不吃野生动物”的条款还是引发多人共鸣。
一切都表明,特养业在市场风险之外,还面临着政策门槛。
专家提醒说,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同时,政府的政策行为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没有萎缩,相反日益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