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氏鼠是啮齿目中一种发现得比较晚的种类。塞氏鼠的发现,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937年,一个叫塞莱文的动物学家在沙漠中,从一些猛禽没有消化的残物里发现了动物的碎骨和头骨。在鸟类中枭、鸮、鸢都是十分凶猛的飞禽,常以捕猎地面上的小动物为生。这些猛禽没有牙齿,它们只能吞咽食物,而不会把它们嚼碎。这样不能消化的猎物的骨头、皮毛等就被混成椭圆形或长形的团块,重新从它们口中吐出来,分析这些猛禽未消化的残留物,就可知道当地栖居着哪些动物。塞莱文仔细分析了所获得的猛禽未消化残物中的动物骨头后,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啮齿类动物的碎骨和头骨,为了确认他的发现,他把这些骨头送到动物研究所,从专家们那里他的发现得到证实:塞莱文所发现的是一种人们还不认识的啮齿类动物骨头。于是塞莱文开始四处寻找活的这种动物。他终于在1938年捕获了6只这种小野兽。
但不幸的是,这位年轻的动物学家还没来得及做完这种动物的研究工作就去世了。在他死后才由另外两名动物学家完成了对这种小动物的全部研究工作。为了纪念塞莱文,他们把这个新发现的啮齿类动物命名为塞氏鼠。
今天在动物分类中,塞氏鼠被独立地划为啮齿目的塞氏鼠科。
鼹鼠怎么又叫“反巴掌”
鼹鼠是哺乳类鼹鼠科动物。由于长期穴居土壤,身体的形态结构有不少变化,最有趣的是它的前掌向外翻出,掌心向外,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反巴掌”。可别小看了这个“反巴掌”,这个宽扁、掌爪发达的“巴掌”像一把钮齿,随着它的向外翻转,掘土飞快,为鼹鼠挖穴造居立下了汗马功劳。鼹鼠的地下生活不仅使它翻转了巴掌,它的吻也变得十分尖锐,如同掘土机机头上的钻具,毛柔滑没有顺逆之分,这样减少了它在地道里钻进钻出时的皮毛磨擦之苦,长期在黑暗中生活,鼹鼠的眼已没有什么用场了,它的眼也变得十分细小,但它的触觉却变得更加敏锐。
鼹鼠爱好地下生活,地下生活也改造了鼹鼠,鉴于鼹鼠常年在黑暗中劳作,人们还送给它一个雅号——“不见天”。
负鼠“骗子”
负鼠是一种身长40~45厘米、外形似老鼠的小动物,生长在美洲地区的负鼠与澳大利亚的袋鼠有相同的生活习性,即母负鼠以其别致的育儿袋带着小负鼠四处活动。偶尔,母负鼠也把小负鼠背在背上,小负鼠的尾巴则与负鼠妈妈的尾巴缠绕在一起,在小负鼠长大之前,它是不会离开母负鼠的。负鼠在遇到不测、突如其来的袭击以至于无法逃生脱险时,就会装死以求保全生命。为此,负鼠得了一个“骗子”的坏名声。其实,在紧急关头耍点儿小花招也无可非议,因为不装死就得白白送死,那多不合算呀!
负鼠“装死“的伎俩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任何凶残的猛兽——狮子、老虎、狼都不敢贸然接近刚死的猎物,何况负鼠的“装死”来得突然,意想不到之间就把猛兽吓住了。这就是负鼠的拿手好戏——“心理”自卫对策的成功所在。恐惧感使猎食者的食欲受到抑制,使它们对已到手的猎物暂时失去了兴趣,这就给负鼠提供了伺机逃生脱险的机会。而负鼠从“装死”的状态突发性地撒腿逃命,这一反常的再度表现,又把猎食者给唬住了,也就不会再去追杀这到手的猎物了。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