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鸵鸟养殖的市场前景看上去不错,但据记者调查,过去10年里,四川的鸵鸟养殖是“一地鸡毛”。
据记者调查,1995年鸵鸟养殖业率先在广州出现,全国众多养殖户迅速跟风。据《四川畜牧兽医》刊发的“四川养禽今与昔”(李永桂著)一文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四川珍禽养殖异军突起,1997年前后,四川陆续引进了美国七彩山鸡、美国落地王鸽、非洲鸵鸟、省外乌骨鸡等。
其中,1995年成都某野生动物养殖场从非洲引进鸵鸟26只,1996年繁殖到500只。对鸵鸟的皮、毛、肉、骨、蛋壳等进行开发利用。
随后两年,成都的鸵鸟养殖业十分红火,投资1500多万元的苏坡桥某鸵鸟养殖场在最兴旺的时候,每天都有无数大货车排着队运鸵鸟。
然而火热没能持续,由于跟风饲养,市场迅速饱和,而且没有形成产业链,鸵鸟价变鸡价,很多鸵鸟养殖者损失惨重。公开信息显示,不到5年, 苏坡桥的这家养殖场就宣布关门。据记者调查,1999年年底,四川畜牧部门登记注册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显示,当时在四川仅有“万龙鸵鸟养殖种苗场”养殖非洲鸵鸟。
有人在2003年列举的“十种特养品种忌盲目引种”中,对鸵鸟的评价是,“饲养成本高,因市场有限,引种者越来越少,预计发展速度趋向缓慢”。事实上,除上述产业因素外,“非典”可谓给了鸵鸟产业以致命一击。最近几年,鲜有成都的鸵鸟养殖、鸵鸟食品深加工、鸵鸟皮毛加工的消息。
控制风险 四川特禽养殖正回暖
“实际上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驯养一直都是持鼓励态度。”成都市农委产业处副处长余建明介绍,前几年在成都各地都出现了养殖鸵鸟、野鸡、野鸭和山鸡等特禽动物,2000年前后,成都大约有六七百家特禽养殖户。
“非典、禽流感对这种养殖影响很大。”余建明介绍,受此影响,成都的特禽养殖户一度锐减,到2005年底减少到200家左右。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整个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余建明认为,很多特禽养殖和销售,以及后期的加工常常会脱节,养殖户会承受极大的风险。比如,最初鸵鸟养殖才开始起步时,一只鸵鸟种蛋甚至炒到上万元,大家不顾一切,一哄而上,最后造成整个产业畸形发展。
不过,据余建明介绍,最近两年特禽产业又出现了回暖趋势。“去年成都特禽养殖企业应该又增加了不少。”最重要的是,不少企业已经开始注意控制风险,在防疫和推动深加工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事件进展
截至昨晚,拍卖公司负责人员告诉记者,仍然没有人报名竞拍“老高”们。据了解,到19日前如果还没有人报名,成都首次鸵鸟拍卖很可能流产。
鸵鸟能否拍卖依然没有定论,昨日,就此事记者再次采访相关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时,各方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据了解,鸵鸟属于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人工饲养的鸵鸟买卖需要到野生保护部门登记。据悉,目前四川还没有拍卖的先例。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