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马是一种草原型马种。头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颈细长,稍扬起,耆甲高,胸销窄,后肢常显刀状和外向。我国后来混入外血而培育出的伊犁马就是以哈萨克母马做为基础的。
以上两个马种是我国马种中的地方品种。我国的马种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地方品种,如蒙古马,哈萨克马;二是培育品种,如内蒙古的三河马种和新疆的伊犁马等。
地方品种是指在一个地区,这类马匹一般生活在粗放的环境条件下,终年栖息于天然草原,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自然选择对它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的作用较小,故而保留了原始马种的特点。这类马体质强,抗病能力强,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苟求饲养管理条件,一般体格小,外貌粗糙,可兼作多种用途,不具备专业的性质。如蒙古马、西南马。
培育品种多由育成品种,如俄国的奥尔洛夫马,对地方品种马进行改良。经过必要的过程,达到良种马的一定水平,具备品种成立条件的马匹。这类马要求比地方品种的马在饲养管理上要精心。在牧区中由原来地方品种的完全放牧条件改为半放牧条件,但对自然条件仍保存着很高的适应性。其体格和工作能力已有了提高,但体质结构还不一致,仍需要继续培育和改进,使之逐步成为有成品种。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是我国的培育品种,在国内目前的马种中,它与新疆的伊犁马是经过几十年用国外马种培育出来的较好的骑乘与换用的兼用马种。
三河马的培育最早是在20世纪初,是一些俄国贵族为躲避前苏联政权的镇压而越过国境,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的。他们从国内带了一些品质优良的马匹,如奥尔洛夫马、皮丘克马等。日本占领时期,三河马又混入了纯血马、盎格鲁阿拉伯马、盎格鲁诺尔曼及贝尔修仑等马种。这些马通过与当地马种杂交,使当地马种的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后来,又经过有计划地对马种的改良,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河马。
三河马具有兼用型马所应有的体质和体型外貌特点,并且有能耐寒、抗病力强和适应性强的特点。三河马结实、匀称,肌肉发达,耆甲明显,胸廓深广,背腰平直,四肢强健,关节明显。三河马的毛色主要为骝毛、粟毛和黑毛三种。
伊犁马也是我国培育品种中较好的兼用马种。伊犁马是以当地的哈萨克马为基础,混入了俄国的奥尔洛夫、顿河、布琼尼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捷金马的血液而得来的。六十年代后,伊犁马的培育主要以顿河马为主,其顿河马的血液达到了50%以上。
伊犁马外表清秀,四肢及头部有一定的干燥性,颈长中等而高举,肌肉较丰满,颈肩结合好,前肢端正,后肢稍显刀状和外向,毛色以骝毛、粟毛及黑毛为主。伊犁马的四肢和面部常有白彰。
三河马与伊犁马相比,三河马看上去比较健壮有力,伊犁马显得清秀细致。三河马是以后贝加尔马为基础,然后混入了奥尔洛夫及较重的贝尔修伦等外血马血液。而伊犁马是以哈萨克马为基础的,它混入的外血中有一些轻型骑乘品种的血统,如顿河马及前苏联骑兵用马品种布琼尼品种。
山丹马是在水草丰富的祁连山脚下培育出的一种兼用品种。山丹马是以地方的马种为基础,用俄国的顿河马进行改良的马种。山丹马的外血比较单一,这种马体质粗壮,结实。耐力和驮力很强。由于山丹马虽然也是兼用型马种,但它的速力远不如三河马和伊犁马。
我国还有一些培育品种,如黑龙江马、铁岭马。这些马虽也可兼用,但由于当时生产建设的需要,这些马混入国外挽马的血液比较多,如阿尔登马、苏维埃重挽马等。使这些马种更倾向于挽用。
锡林郭勒马也是一种兼用型培育马种。它的基础马是蒙古马,它混入的外血马主要是俄国的卡巴金马。卡巴金马产在俄国高加索山区,是一个山地马种。这种马具有吃苦耐劳、抗病力强的特点,同时,这种马还有良好的识别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