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决不会召唤同伴,相反,当它们共用同一食槽时,个体数越多,采食速率越快,甚至还以武力驱逐其他个体。因为,这时候的小鸡已经长大成熟,可以天天通过下蛋拷贝自己的基因了,自己吃饱总比通过召唤同伴共享食物的利他行为所得到的好处来得更直接,更有效。当然,母鸡并不完全是自私的,同时,它也有许多“无私”的行为。例如报警行为就得到了发展。这些事实证明,动物不管是表现出自私行为,还是利他行为,都是有利于提高基因群的适合度,都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决定的。因此利他行为是生物有机体天赋的行为,是作为基因的载体在基因的操纵下表现的一种本能。
在自然界中,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纯洁的、没有意识的,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人类作为动物界的一员,也脱离不了动物的一些出自于本能的利他行为,如遇到惊吓时会发出恐怖的尖叫(相当于动物的报警行为)。但人类许多其他形式的利他行为却不及动物的那么纯洁、优秀。因为人类利他行为的目的在于使个体或所属的群体更兴旺发达(即社会性、阶级性)。这是由于人类社会进化的文明性大于其遗传性的作用,故人类在无意识地进行着纯粹利他行为的同时,又衍生出了有条件的利他行为,即做出利他行为需有回报的刺激(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另外还存在着极端异常的利他行为(超限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超限自私行为)。前者表现为不顾任何场景、条件,一味地克制自己做出过分的利他行为,其行为价值远远小于所付出的代价,例如为拯救一个濒临死亡的先天性痴呆病患者而不惜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甚至为火灾中的一只小猫小狗而付出性命的代价。而后者是指为一些蝇头小利,不惜牺牲他人重大利益,甚至取人性命的行为。对于超限自私行为,世界各个国家都制定了严厉的法律予以制裁,而对于超限利他行为,人类社会恐怕也不宜提倡。
人类毕竟走过了文明社会,甚至成了地球的主宰。然而人类从根本上是与动物一脉相承的,对动物行为的正确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活动的新的认识。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