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缘关系的个体往往更易亲近,因为它们帮助的对象都是与自己有着较多相同基因的家族成员。亲缘选择理论还可以解释一些其他的利他现象。在尼加拉瓜的基洛亚湖中,有一种“自愿”为别人哺育孩子的雀鱼,这种雀鱼总是将其他种群内的小鱼吸引到自己的鱼群中。这种行为让人很难理解,因为新加人的小鱼增加了种群内部的资源竞争。然而“鱼妈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加人的小鱼可以壮大自己的鱼群,而一个湖中被捕食率是一定的,鱼群越大,自己孩子被捕食的概率就越小。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的血缘系统的延续和壮大。
但是,不是所有的利他现象都可以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鹰是一种有着集体智慧的动物。当地面上的野兔躲在灌木丛中或其他较隐蔽的地方而无法捕食时,几只鹰便会临时组成合作小组。由其中一只或者两只鹰在地面上野兔的藏身处徘徊,将野兔赶出。可怜的野兔此时便只顾躲避地面上鹰的追赶而无法顾及其他。这时合作小组中其他的成员便会从空中俯冲下来,顺利地将野兔捕获。鹰的这种策略成功地利用了整体的力量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这几只鹰之间并无亲缘关系。
对于这一类的利他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互惠假说,即通过合作而双方都得到收益的利他行为。互惠利他行为与亲缘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有时这种行为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种的动物个体之间,如海葵与寄居蟹的关系,以及小鱼给大鱼“掏牙缝儿”的现象,都是互惠利他行为的一些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人类的友谊互助也是一种互惠利他行为,但动物之间的互惠利他行为并不需要主观意识的存在,更谈不上友谊,与人类的互助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它们都是为了提高本种基因的适合度。
为了解释其他的利他行为,科学家们还提出了操纵假说和相互依赖假说。例如上面提到的杜鹃寄生行为即是操纵假说的例证。这种现象在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也可发生。有一种雌棕鸟就把蛋产在其他同类雌棕鸟巢中,且产卵前先把巢中的一枚卵取出扔掉,以骗取其他雌棕鸟对自己后代的哺育。而蚯蚓的异体受精则是相互依赖假说的一个表现。
利他行为的发育
利他行为的发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系统发育,即利他行为的进化;另一个方面是个体发育,主要是指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利他行为的不同表现。
系统发育 其实,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人类和高等动物的专利,在生物界低等的类群中也广泛存在,有着悠久的进化历史。就连小小的质粒中也存在着这种“高尚的行为”。这可以从我们的“细菌中质粒的自我牺牲行为”实验中得以证实。质粒是一种类似于病毒的可以自我复制的DNA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它进人细菌的细胞体后就可以随着细菌的繁殖而复制,这样,质粒就相当于细菌中的一种基因结构,而细菌则成了该质粒的基因载体。我们把某种质粒导人到特定的细菌体内,并与不含质粒的其他细菌共同培养,当细菌密度非常大时,即生存空间过分拥挤时,有些细菌中的质粒破裂,相应细菌的细胞体也随之破裂,释放大量毒素,所释放的毒素可杀死其他不含相同质粒的细菌,而对相同质粒的细菌则毫无伤害。质粒的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保证了含相同质粒细菌的生存空间和营养资源。
个体发育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动物并不总是表现为自私行为或利他行为,往往因个体的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例如:鸡从小到大的取食行为就由利他行为逐步转化为自私行为。小鸡刚从蛋壳中孵出时,就能独立行走,自由取食了。动物学家发现当小鸡找到食物时,不管食物多少,自己是否饥饿,都会一边采食一边发出“jiao-ji jiao-ji-ji-ji”的食物召唤声来邀请同伴们分享食物。这种采食式的利他行为使许多个体降低了因偶然缺食而饿死的可能性,这就给整个种群带来了好处,因为它们都很弱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渡难关。但是,随着小鸡的长大,这种食物召唤的利他行为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自顾自食的自私行为。当它们发现食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