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8月12日讯 8月10日下午,正在省城南淝河捕鱼的张师傅有些惊慌地给本报打来电话:“我刚刚打捞上来两条奇怪的鱼,好像是食人鲳!”记者闻讯立即赶往现场。怪鱼酷似食人鲳记者来到南淝河畔,看到了张师傅所说的两条“怪鱼”。这两条鱼一条约7cm长,另一条约4cm长,体形侧扁,形如人的手掌。背部呈深灰色,身体侧面为银灰色,有深色斑纹。头骨粗壮,下颌突出,嘴里清晰可见两排尖利的白色牙齿。鱼的胸鳍、腹鳍和尾部都呈鲜艳的橘红色,外缘有黑色花纹。“我捕鱼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见过河里有这种鱼!以前从电视上看到过有关食人鲳的报道,感觉挺像。”张师傅说。与食人鲳特征非常接近
当天下午,通过与网上的资料图片对比,记者发现这两尾小鱼与一种学名叫锯脂鲤的鱼外形特征十分相似。这种锯脂鲤以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字著称于世———“食人鲳”!
资料显示,食人鲳又名水虎鱼,生性凶猛,长有锋利的牙齿,平时以其他鱼类为食,饥饿时也会群起袭击进入水里的陆生动物和人,只需几分钟便可将猎物吃得只剩骨头。食人鲳是卵生鱼类,一年可繁殖多次,雌鱼在产卵期可产3000至5000粒卵,受精卵经过36至48小时就可孵化出仔鱼,而仔鱼在48小时后吸收完体内的蛋黄素后就会自己摄食,幼鱼经过15至18个月即发育成熟。由于缺乏生态制约因素,食人鲳没有天敌,极易大量繁殖。一旦在某一流域达到一定规模时,它们就会大量“屠杀”水中其他鱼类,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两条鱼真的是食人鲳吗?它们为何会出现在南淝河里?它们是否会对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带着疑问,记者来到省农委渔业局,向有关专家请教。是食人鲳,还是淡水白鲳?
渔业局的工作人员仔细观察了这两条鱼,并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其外观与食人鲳的资料图片几乎完全一致!但他们同时提出另外一种可能性,认为它们也可能是一种已广泛推广养殖的经济鱼类———淡水白鲳。但是,食人鲳与淡水白鲳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而且此前合肥市场上也曾经出现过作为观赏鱼出售的食人鲳,所以不能百分之百地排除是食人鲳的嫌疑。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两条鱼的“身份”,在渔业局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走访了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鱼类专家祖国掌教授。在实验室里,祖教授仔细观察了“怪鱼”的外形。
“单从体形、体色和斑纹上看,还不能确定到底是食人鲳还是淡水白鲳。”祖教授说。“淡水白鲳和食人鲳均产自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同属淡水热带鱼种,都属于脂鲤科,外形极为相似,单从外形很难辨别。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从形态、结构上进行比较。”昨天下午13时左右,祖教授给记者打来电话:“我们经过初步观察,觉得很可能就是食人鲳!”“食人鲳”原是虚惊一场
下午15:30,记者再次来到安徽农业大学。经过鱼类学专家张晓华教授和祖教授仔细观察、反复比较之后,最终确定这两条鱼不是食人鲳,而是淡水白鲳。张教授说:“刚开始看到这条鱼时,的确感觉它很像食人鲳。但当我们对样本的可数可量性状,比如背鳍、胸鳍、腹鳍和臀鳍的鳍条数目,侧线鳞的数量、身体长度、高度及各部位的比例等进行了测量后,发现它的数据指标更接近淡水白鲳。”
另外,张教授介绍:淡水白鲳的幼体身上有明显斑纹,成熟后就逐渐消退。食人鲳的体色相对较深,背部呈墨绿色。这种细微的差别,即使是专家有时也很难准确分辨。即使是食人鲳也不可怕祖教授说:“即使真的出现食人鲳也并不可怕!因为食人鲳是一种热带鱼种,它在12摄氏度以下水温就不能生存,安徽地区的自然水域冬季水温一般在3~5摄氏度,它在安徽根本不能过冬,更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种群,不会对合肥周边的自然生态构成威胁。”至于作为养殖鱼类的淡水白鲳何以在南淝河出现,祖教授分析:可能是由于前几天“麦莎”台风带来大量降水,一些池塘中的鱼乘机逃逸到河中。食人鲳曾“入侵”我国前几年,食人鲳曾被作为观赏鱼引入我国。在香港、北京、上海、重庆、沈阳、长春、昆明、深圳、南宁等大城市都曾发现过食人鲳的踪迹。一些食人鲳流入野外水域,对当地生态造成威胁。
2002年11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出通报,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局加强检疫把关,严防食人鲳流入我国,同时要求彻底清查处理市场上发现的食人鲳。同年12月25日,国家渔政渔港监督局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渔业行政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