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鲳,这一来自亚马逊河流域的恐怖杀手,最近成了国内曝光率极高的明星。
资料显示,食人鲳有坚强有力的下颌和极好的胃口,能在短时间内吃光多种人们不能一口吃光或者根本不敢吃的东西,比如钢丝。再加上食人鲳对环境的强适应性和“倔强”的生命力,国内舆论对食人鲳表现出了一种面对洪水猛兽才应有的恐惧反应。也正是因此,政府部门对食人鲳的全面封杀受到了学术界前所未有的一致拥护,生物学家和环境学者普遍赞同“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的策略,防患于未然嘛。
其后的全国禁鲳让人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以前的一次次运动。在科普工作并不理想的今天,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对食人鲳的处理简单而且粗暴,甚至愚昧。一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无赦:国内市场上的许多“食人鲳”是冤死的,因为它们并不是真的食人鲳,只是这些
观赏鱼不幸徒有食人鲳其表,而被株连;对于真的食人鲳,人们也没有区别对待。据悉,北京海洋馆内的食人鲳有专人饲养、专门看管,为了防止那种几乎不可能的概率出现,该馆甚至对馆内所有的食人鲳都做了绝育手术,“惨无鱼道”地剥夺了食人鲳的生育权。但是,即使这样的“自残”也还是逃脱不了被捕杀的命运。北京海洋馆的相关工作人员非常不理解:留几条食人鲳在
水族馆内做展示,科普教育的功能不言而喻,何必非要“种族灭绝”?二是处理方法让人啼笑皆非,甚至闻所未闻:广东某地在对食人鲳进行“最后处理”时,先用浓漂白粉溶液将鱼毒杀,然后又将鱼尸深埋地下——食人鲳何其有幸,居然能享受到口蹄疫病畜的特殊待遇?
科学知识的缺乏使人们对这样的事情应对失措。食人鲳有那么恐惧么?事实上,不少专家也已经明确表示,食人鲳的对环境的潜在危险应该客观分析,毕竟国内的自然环境对这种南美热带鱼而言是相当严酷的。何况,食人鲳也是无毒的,据一位胆大者云,味道还不错,用得着杀死之后再深埋么?从这个角度看,这些年科普工作虽然大有长进,但还是不够。奔小康的群众在有钱买汽车之后也该进行些文化投资,给自己恶补一些基础的科学理念。一个民族必先拥有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才能有强健的民族精神。如果真能如此,食人鲳之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了。要不然,58年大跃进全民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红旗“妄图”累死麻雀的那种苦涩笑话还会再现。
从“科学”的角度我们不妨大胆设想,即使食人鲳真的在国内安家落户,若干年后它很有可能成为濒危物种,如果它真的是肉味鲜美的话。亚洲黑鱼在美国弄得人心惶惶不可一世,在国内恐怕很难再找到野生的了。在勇敢、勤劳、胆大心细的中国人的口下,即使具有海陆空三栖能力的物种也不可能泛滥。因此,我们要感谢那位吃食人鲳的先生,他敢为天下先的行动为我们昭示了食人鲳在中国未来:如果不是被全面封杀的,那么活的食人鲳只可能出现在两个地方——水族馆或者餐馆食肆,尤其是“艺高胆大”的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