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初,全国很多新闻媒体都对
食人鲳破坏环境的问题做了连续报导,中央电视台甚至为此做了专题节目。一时间,这些新闻造成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在鱼市上食人鲳的价格上弹数十倍,这个已经在中国
观赏鱼市场出现十多年的“古老品种”又“重新”被认识了。
CPN中国
宠物网出于搜集新闻的目的也转载了这些新闻,但并不表示我们认同“食人鲳会破坏生态平衡”这一观点。
其实“食人鲳”出现在北方鱼市上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因为其所谓“食人”的卖点曾经掀起了一次饲养和购买的高潮,但是因为喂养的费用较高(需喂肉食而且食量较大),且因成年后颜色单调及外表粗糙,所以一直也没有进入主流观赏鱼的行列,价格也很快降到十几元甚至几元一对的低价。甚至在不少酒楼里出现供食用的“食人鲳”在卖,那些大多是
水族爱好者饲养的,成年后没地方养了,只好卖给酒楼“超度”。
近来国内众多新闻媒体对“食人鲳”的轮番轰炸尽管说不上是“无稽之谈”,但也确有“杞人忧天”之嫌。且不说“食人鲳”在原产地——南美亚马逊河流域攻击人或者其他大形哺乳动物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多出现在发洪水食物短缺的情况下),即便是攻击人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前提——
饲养过热带鱼的水族爱好者都知道,热带鱼只有在其适宜的水温里才能正常进食、繁殖和活动,而“食人鲳”在热带鱼里也属于“高温鱼”,水温要保持25度以上才能正常进食,而繁殖的水温要求更高。再看看国内媒体所引用的数据——“我国的广州、南宁也属于亚热带气候,一月份最低的温度,南宁是12.8℃,广州是13.4℃,水温基本上合适,所以它在室外能够生存。”这有点太教条了吧?食人鲳在十几度的水温里是能“活”着,但水温低于20度它就已经不再进食,低于15度就不再活动,根本就是躺在水底下“等死”了!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就魂飞它的亚马逊老家去了!哪还有任何攻击其他动物的能力,大概只有中国原产的那些低温鱼“攻击”它了,说是攻击都是好听的,其实是“欺负”,因为食人鲳在这种低温环境里根本无法反抗...对于冰封四五个月的北方咱们就更不用谈了。
“我们在水族馆里看到,一条食人鲳转眼间把一条大过它身体十几倍的鱼吃掉...”请问这是在哪个水族馆里见到的?食人鲳只有集群时、饥饿的状态时才会攻击大过它身体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动物,如猴子、水獭或者大型鸟类,而水族爱好者大多饲养的单只的、或者几只食人鲳幼鱼的危害顶多是啃啃饲养者的手指头,只当是挠挠痒痒了!(当然,对成年食人鲳还是小心为上,它那口牙齿的确厉害)说一条食人鲳吃掉大过它十几倍的鱼,这个说法首先违反自然法则,请问这“大过它十几倍的鱼”被它吃到哪里去了?它有“大过它身体十几倍”的胃吗?或者它买了个冰箱存着?分几一个礼拜吃?这不是记者们有意说的笑话吧?!
当然,所有关心“食人鲳”的媒体的出发点是好的(记者们当然不可能是跟鱼商"串通"好了炒作鱼人鲳的价格的吧?哈哈!),这至少说明大家越来越关心身边的环境了,但让一个在我国自然环境里毫无危害的鱼品种白白蒙冤,我替“食人鲳”不平!相比之下,对温度和环境要求较低的鲶科“
琵琶鱼”,毫无经济价值,比食人鲳更需要社会重视。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鱼,来自热带的鱼种在我国的大部分水环境里大都无法长时间生存,过了夏天捱过秋天,但到了冬天就只有“苟延残喘”的份儿了!
结案陈辞:食人鲳做为一种较早被驯化和人工繁殖的野生鱼类,是一个比较常见的观赏鱼品种,请大家不要“谈虎色变”,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我们的水族箱里吧!水族商们也不要借机抬价,给它们一个更好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