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制革行业的生皮加工贸易被正式取消了,同时取消的还有干革(坯革)、湿革(包括蓝湿革)的出口退税。2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等三部委又联合发布了《制革、毛皮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制革行业的环保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
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国家为实现制革、毛皮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进一步举措,体现了国家绿色经济发展观。国家环保新政的相继出台,势必对制革这一轻工行业中继造纸和酿造工业之后的第三大污染工业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国家环保新政从今年开始实施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对制革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国家六部委从2006年起终止了进口生皮、出口蓝湿革和成品革的加工贸易方式,并且取消皮革的出口退税,包括干革(坯革)、湿革(蓝湿革),其产品描述为:“经鞣制的不带毛牛皮(包括水牛皮)、马皮、绵羊或者羔羊皮、其他不带毛动物皮及其坯革,不论是否剖层,但未经进一步加工”。
这意味着制革业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原皮和生皮的进口关税,只能从成品革和皮革制品的出口中获得退税。这样,就让制革业的加工贸易优势荡然无存。目前,大多数皮革生产国家及地区生皮进口免关税或很低的进口关税,而中国生皮进口关税过高,达5%~14%,造成了中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生皮竟高达70%以上。
该政策的出台,除使从事生皮加工贸易的企业多缴5%~14%的进口关税外,出口退税还少退4%,企业成本将提高9%~18%,制革企业无法承受,只能放弃这部分市场。
因此,新政对于近年来许多新上的制革项目影响较大,如广东台山的广海制革工业园区将因此重新审视并调整原先的规划。另一方面,由于该政策规定,允许已经相关部门批准并在海关备案的加工贸易业务在有效期内执行完毕。因此,对国内制革加工贸易方式的完结留下了一定的缓冲期,对加工贸易的冲击逐步显现,下半年将集中凸现。
同时对行业留下的影响是,加工企业无不充分利用已备案的有效期,大量进口原皮和生皮,造成国际市场从去年底到现在原皮紧张,价格上扬。国内许多原皮公司和代理公司普遍反映,今年碰上了生意最不愁的好日子,只要有货不愁没有订单,只恨没有更多的原皮资源供应国内市场。
如果说加工贸易方式的取消给制革行业带来直接影响的话,《制革、毛皮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对一些制革企业来说套上了紧箍咒,而对整个行业来说则意味着巨大的变革。仔细研读新政策,制革行业在近年内必将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有必要罗列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
一、低盐保存,逐步淘汰撒盐保藏鲜皮的原皮保藏工艺,采用转鼓浸渍盐腌法,或池子浸渍盐腌法等。这是对国内原皮收购和保藏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提倡原皮冷冻保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制革厂建在大型屠宰场附近,直接加工鲜皮。这正好印证了近年来如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一些新上大型制革企业向原皮生产地靠拢的趋势。
三、逐步采用低硫、无硫酶脱毛及低COD排放的脱毛方法;逐步采用无铵盐脱灰技术;逐步采用无盐浸酸(即非膨胀酸浸酸)法和不浸酸铬鞣工艺;推广白湿皮工艺,采用无污染的化工材料预鞣、剖白湿皮;严格禁止使用在国际上禁用的含致癌芳香胺基团的染料,使用新型复鞣、加脂材料,提高皮革对加脂剂的吸收;慎用能促进三价铬氧化为六价铬的富含双键的加脂剂;减少甲醛及其他有害挥发物质的使用,逐步替代溶剂型涂饰材料。用非卤化物表面活性剂代替卤化物表面活性剂,用易生物降解的助剂代替不易降解的助剂。这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无疑将对制革行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商机。
四、严格防止已依法取缔的年产3万标张皮以下的制革企业恢复生产。现有年产3万~10万标张皮的制革企业,应集中制革,污染集中治理。现有的已采取集中制革的企业,总规模不宜低于10万标张,建设统一的集中式能达标的污水处理设施。新(改、扩)建独立制革企业,年产量应在10万(含10万,下同)标张皮以上。鼓励年产量在10万标张皮以上的制革企业集中制革,污染集中治理。这项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制革不是一个低门槛的行业,而是对生产规模、资金、环保有着严格要求的行业。以后,制革门槛抬高,小制革对行业的无序竞争也将消失,能够确保制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