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孵化后,头部先钻出卵壳,体长约2厘米。它啃食部分卵壳后爬至孵化盘的麸子内,以麸皮为食。长到4-5毫米时,体色变淡黄,停食1-2天,便进行第一次蜕皮,蜕皮后体白,约2天又变淡黄色,以后8-10天蜕一次皮,逐渐长大,每蜕一次皮为一龄,2龄的小虫平均体重约0.03-0.05克。在正常管理下,每盘要保证10万条,小虫虽然耗料少,也要满足,以免食卵或小幼虫,经常在麸皮表面撒碎菜叶,也可适量喷雾在麸皮表面点葡萄糖粉水等,调点湿度,最适的料温是25℃-28℃,空气相对湿度为65%左右。
当麸皮吃完后,均变为微小颗粒的虫粪,在虫粪积的多的时候,要把粪筛掉,用60目的筛子筛,筛后添加新麸子和菜正常喂饲,如果虫量多,可以一盘分二盘。注意的是,当虫量大时,因虫运动发热,使料温增高,如果室内气温度是30℃,那么盘内的料温很可能36℃-38℃,幼虫会因高温死亡。
幼虫在3-4龄的时候生长发育增快,耗料增多,排粪也增多,体长有10-20毫米,体宽约1毫米-2毫米,平均个体重约0.07克-0.15克。这个时期好管理,每天喂养麸子和菜叶,这个时间麦麸子和菜类的日投喂量为幼虫体重的10%左右,也要根据环境条件灵活掌握。这个时间的粪要保证10-15天筛一次,用30目的筛子筛。然后添加新饲料,如果虫量大,也要注意筛虫的同时分盘。
经过2-3个月的正常管理成为大龄幼虫,此时摄食多,生长发育快,排粪也多,当幼虫体长达22毫米-32毫米时,体重为最大值(0.15-0.20克)这时的老幼虫也是用于作活饵料的最佳时期。搞好大龄幼虫期的饲养管理,对获得大量优质虫体及蛹来说。也十分关健。
这个时间每天喂麸皮、青菜,投菜不能太湿,投量不能太多,如果虫盘过湿,使虫沾水死亡发热。如果大龄幼虫逐渐变蛹,应挑出留种,以避免幼虫啃食蛹体。同时注意幼虫外逃。
(四)蛹期 幼虫在饲料表层化蛹,在化蛹前大龄幼虫爬到饲料表层,静卧后虫体慢慢伸缩,在蜕最后一次皮过程中完成化蛹,化蛹可在几秒钟之内结束。在蛹期从表面看,不食不动,但体内却的器官却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对外界环境条件也很敏感,要保持适宜的温度25℃-30℃,空气相对湿度65%,保证卫生,禁止吸烟,农药、化学药品。不翻动不挤压蛹体。及时挑蛹,以免被幼虫咬伤。化成成虫及时喂食,以免成虫咬伤未羽化的蛹。在蛹期要防鼠、防蚂蚁等害虫。有的蛹在化蛹过程中受病毒感染,化蛹后成为死蛹,因此要经常检查,发现这种情况用0.3×10ˉ6漂白粉溶液喷雾空间以消毒灭菌,同时将死蛹及时挑出处理掉。
四、疾病防治
1、软腐病 此病多发于雨季。发病后幼虫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粪便稀清,最后变黑而死亡,发病原因是室内空气潮湿,放养密度过大,清粪,运输时用力过大造成虫体受伤。发现软虫体,死虫要及时取出,停放青料,清理残食,调节室内湿度。用0.25克氯毒素或金霉素与麦麸子250克拌匀投喂。
2、干枯病 虫体患病后,尾、头部干枯发展到全身干枯而死亡。病因是空气太干燥,饲料过干。尤其冬季生炉子,空气干,严重。蛹是最怕干的,湿度小,蛹极易死亡。防治办法是空气干燥季节及时的投喂青菜,在地面洒水,蒸气,设水盆降温增湿。
五、管理措施
在黄粉虫的养殖过程中,掌握好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十分重要,它关系到黄粉虫繁殖的速度,虫体质量,经济效益等问题。
1、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房,如非进入不可的人员必须在门外脚采生石灰后进入。
2、在黄粉虫的生活史中,四变态是重要的环节。掌握好每个环节变态的时间,形体,特征,就能把握养殖的技术。
3、饲料要新鲜,糠麸不变质,青菜不腐烂,最好用粗麸。
4、在幼虫期,每脱一次皮,更换饲料,及时筛粪,添加新饲料,及时挑蛹,在成虫期饲料底部有卵粒和虫粪,容易发霉,要及时换盘。
5、为了加快繁殖生长,对幼虫羽化后的成虫,在饲料中适当添加葡萄糖粉或维生素粉,鱼粉,每天要喂青菜。(白菜、萝卜、土豆等)
6、饲养人员每天都要察看各虫期的情况,如发现病虫应及时清除,防止病菌感染。
7、黄粉虫的养殖要按计划进行。饲养虫量和养殖经济动物的数量要衔接,使各龄的幼虫数量都要有记录,才能保证黄粉虫养殖的成功。
8、黄粉虫养殖的成本计算。如按自繁黄粉虫自喂林蛙实际测算,每只幼蛙一年喂饲3个月,前一个半月每天采食3龄虫2只,可食92只,后1个半月每天采食4-5龄虫3只可食135只,每只幼蛙饲虫成本为0.07元,每只成蛙一年喂4个月,每天采食5-6龄虫3只,可食360只虫,每只成蛙饲虫的成本为0.5元。据实际喂养计算,养幼蛙10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