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粉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拟步甲虫科、粉甲虫属昆虫,俗称面包虫,麸子虫,原产美州。
1952年由北京动物园首次从前苏联引进。是人工养殖最理想的饲料昆虫。黄粉虫的幼虫含粗蛋白质51%,脂肪含量29%,还含有多种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酶及矿物质磷、铁、钾、钠、钙等。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广阔,它可直接作为肉食性动物高蛋白鲜活饲料。1千克黄粉虫营养成分相当于20千克配合饲料的含量。用于饲养蛙、
鳖、蝎子、蜈蚣、蛇、蚂蚁、优质鱼、
观赏鸟、药用兽、珍贵毛皮动物和稀有畜禽等,能加快生长发育,增强抗病抗逆能力,降低饲料成本,提高产出效益等。用3-6%的鲜虫代替等量的国产鱼粉饲养肉鸡,增重率可提高13%,饲料报酬提高23%,用黄粉虫喂饲中国林蛙,二年出售,商品性好效益高,是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的主体饲料,得到了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养蛙户极大地观注。
目前,黄粉虫养殖条件的控制水平较低,规模较小,故生产周期较长,单产较低。如将料温自动控制在28℃-32℃,环境湿度65%-70%,并根据不同生育期提供适宜的配合饲料。黄粉虫的生产周期完全可以缩短,可使室内每平方米年产可达300千克。这样就可实现规范化的工厂化生产,生产成本相应降低,从而为大规模推广应用创造条件,提高效益,是麸皮、叶菜类等廉价植物性饲料转化为优质活蛋白饲料的有效途径,应用更为广阔。
一、黄粉虫的生物学特征
成虫:黄粉虫是全变态昆虫,即成虫、卵、幼虫、蛹四种态型。刚羽化的成虫第1对翅柔软,为白色,然后为黄色,黄褐色,逐渐变成黑色有金属光泽,头部为前口式,唇基两侧不超过触觉基部,成虫在羽化过程中,头、胸、足为淡棕色,腹部和鞘翅为乳白色,开始虫体稚嫩,不愿活动,鞘翅黑色变硬,灵活,第二对翅为膜翅,但因退化不能飞翔,爬行很快,经精心喂养后,成虫群体交尾,产卵,成虫每次产卵2-4粒,每只雌虫约产卵300粒,散产于饲料底部的筛网下,成虫期约50-70天。
卵:极小,乳白色,长椭圆形,长径0.7-1.2毫米,短径约0.3-0.8毫米。卵外表为卵壳,内层是卵黄膜,里面充满乳白色的卵内物质。卵期8-10天。在27℃-32℃下成虫产卵最多,质量也高,低于18℃很少交配产卵,低于10℃不交配产卵。
幼虫:外形极似金针虫与拟地甲,体细长,唇基明显,即上唇与额间有明显缝线。食植物性食物。刚孵出的幼虫体乳白色,长约2毫米,以后蜕皮,每蜕一皮为一龄。变成棕黄色,老熟幼虫长20-30毫米,体节明显,有3对胸足,在第9腹节有一双尾突。大虫体宽3-3.5毫米,重0.13-0.24克。当最后一次蜕皮时在饲料表层化蛹。幼虫期约80天。
蛹:刚由老熟幼虫变成的蛹,乳白色,体表柔软,很稚嫩。之后体色变灰白色,体表变硬些,是典型的裸蛹,蛹长15-20毫米,宽约3毫米,重约0.15-0.25克∕只。背中有淡色纵条,咀黑。腹部侧面有乳状突(雄性蛹 乳状突不明显,基部愈合,端部伸向后方。雌性蛹明显,端部扁平,稍角质化,有分叉,显著外弯)。胸节大,侧面有雏形翅和附肢。头节也大,有一对黑眼点。
二、黄粉虫养殖的条件
养殖黄粉虫,首先必须解决种虫、饲料、设备等问题。
(一)种虫 养殖黄粉虫最重要的是有种虫,成龄幼虫、蛹、成虫都可做种虫。挑选种虫时要认真除去病虫,使各虫期同步繁殖,达到提纯复壮。买到成龄幼虫后,将其放入盛有麦麸的木盘中喂养,添加新鲜菜。如买到蛹,每0.5公斤蛹放在一个盛有麦麸的筛盘里,再放在盛有饲料的木盘中,编号上架,等其羽化,注意清除死蛹。再如买到成虫,将其放在盛有饲料的筛盘中,每隔7天,将成虫筛出换盘,筛下的饲料中混有卵,在木盘中,继续上架孵化。经过细心挑选和饲养的各期虫,都可以做种虫繁殖。不过最好还是幼虫做种虫为好,运输也方便。
(二)饲料 黄粉虫的主要饲料是麦麸子,也可以辅以糠麸子,粉碎的秸秆等(玉米面过细,不透气,不能做黄粉虫饲料,玉米麸也可以),菜类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等青叶菜类,用以补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