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歌手朱迪科林斯曾与座头鲸一起歌唱,使"
自然音乐"
风靡一时。他那融合了热带各种动物叫声的唱片《雨水之声》曾在排行榜上居高不下。不过,动物到底会不会唱歌呢?美国《科学》杂志载文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家和国家音乐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格雷博等人经过研究发现,座头鲸是十分出色的海洋歌手。座头鲸每年约有6 个月都在唱歌,而且歌声中的敲击音与纯一正音的比例与西方交响乐中两者的比例非常类似。这种庞然大物至少能够发出7 个八度音阶的音,但它不是毫无章法地在吼叫,而是按照一定的节拍、音阶长度和音乐短语夹歌唱。研究人员还发现,座头鲸十分擅长用一种人类歌唱家常用?quot;A-B-A"格式来演唱,即先演唱一段旋律,接着进一步阐述,然后再回到稍加改变的原旋律上来。此外,它们还会进行" 艺术交流".印度洋的座头鲸移居到澳大利亚的太平洋海域后,不出3 年时间,澳洲" 土著" 座头鲸就放弃了它们的传统曲目,转而演唱这些外来户带来的新曲。
鸟类的音乐天赋就更不用说了。加利福尼亚沼泽鹤鹞在心情好的时候,最多可以唱出120 个主旋律,前后还能按照人类音乐家所使用的" 呼叫一应答" 方式来衔接,简直就是肖邦《革命》练习曲开篇的鸟语版。而著名的鸟类歌唱家赫米特画眉,更会按所谓?quot;五音乐律“来”演唱“。五音乐律指的是将八度音乐分成5 个音符的乐律。
这是一种非常悦耳的乐律,在人类文明史的许多阶段都有发现。最近,考古学家在法国和斯洛文尼亚先后发现了5.3 万年以前的乐器——用动物骨骼雕成的长笛。该长笛便是以五音乐律为基础的,而且音调甜美,富于变化。这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就已经懂得五音乐律了。如今,有许多摇滚乐还以5 音乐律为基础。一些鸟类甚至还懂得使用乐器,如澳大利亚北部的葵花鹦鹉就利用小树枝制成鼓槌敲打空心的树干,以此作为求偶的仪式。
其实,动物的歌声很早就是人类艺术活动的创作源泉了。林吉特人、因纽特人等靠打鱼为生的部落里一直流传着根据鲸的歌声改编的民歌,而非洲的胡图族和图西族则把大象歌声融人了他们的歌曲之中。18世纪著名作曲家莫扎特,根据他心爱的八哥的鸣叫声改写了他的《G 大调钢琴协奏曲》最后一章的一个小节。
动物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也促使他们重新思考音乐的定义。美国国家科学院展开了" 生物音乐计划" 的研究活动,探索音乐的根源。参加该计划的学者认为,音乐并不是人类的专利,而是整个动物王国——至少是脊椎动物王国的艺术形式。
现在,有许多科学家在研究音乐的生物基础。在神经科学领域,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佩雷茨博士和她的同事发现,一些患者大脑皮层受损后,他们识别音乐的能力削弱,但他们理解语言和其他声音信息的能力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意味着大脑中有些区域是专门负责处理音乐的。也就是说,根据" 大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