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关在一只铁丝大笼子里,小鸟可以穿过铁丝网进去偷窃食物。喜鹊敌视其它的鸟,把它们从自己的房子里赶出去;但其中有一只让钢夹切去了喙的知更鸟却和喜鹊成了好友。知更鸟没有喙可啄食,只能拾取小碎屑,喜鹊便取一片面包放在栖木上,把面包啄碎让知更鸟吃。“这听起来像童话。”塞尔莱先生说。
我以为在这些例子中,鸟类的行为并不是由友谊发展而来,而是出自互助的本能,这在具有社会习性的动物中是常见的。我们比较了解的是大型哺乳动物,比如牛、猪、鹿、象,等等。即使独来独往的猫,有时也会给同胞喂食。在鸟类中这种情况常常表现在养育幼雏和保护它们脱离危险的本能上。一只丧失父母的雏鸟的饥呼有时会在陌生的鸟儿那里得到反响,这种回应有时还来自另一物种。一只老鸟被捕获或受伤时痛苦的呼声也会激起同胞的同情而赶来援助,这就如同雏鸟的痛苦与恐惧的呼声一样。
友情的根源:排遣寂寞
动物个体之间亲密的伙伴关系,往往源于具有社会习性的物种的难以忍受的寂寞。某些动物于是就去依恋它们所能勉强结识的任何动物,也不管它们在种属、习性及形体大小上的差距。我记得的一个例子是,一匹小种马常在一块田野的范围内活动,人们可以见到一只孤独的鹧鸪,可能是那个地方唯一的鹧鸪,总是与小马在一起。小马吃草的时候鹧鸪守着它,要是它休息,便满足地坐在它脚旁。毫无疑问,这种伙伴关系可以排遣它们的寂寞。
更为离奇的例子,是一只孤单的天鹅求友的故事:有一位勋爵夫人在湖上饲养着一对天鹅,三四年前它们生育了一只小天鹅,几个月后小天鹅羽毛丰满,它们开始虐待它。小天鹅每天被狂暴地赶到远处,但它忍受不了孤独,依然要飞回来。最后,它实在受不了了,才跑到湖的另一头,以那里为家。
这时有个人被派到湖畔的灌木丛来干活,天鹅顿时跟他成了伙伴;每天早晨它会到湖边来迎接他,陪着他一整天。等到活儿干完,人走了,天鹅就再度陷入悲苦之中。然而不久后,它的举止发生了变化,它不再等待访客到湖边来,当访客的身影出现时它也不再离开湖面上岸迎接了。它好像已满足于孤单,会留在湖中同一地点整整一个小时,一动不动地浮着。稍后,人们才发现,这只天鹅原来已经不孤单了,它有了一个经常陪伴它的新朋友——一条大鳟鱼!这条鱼儿就在鸟儿的身边,刚好在水面下,它们一同休息,一同游动,如同一个人。这两种不同的生物确实成了伙伴。
我们怎么加以解释呢?这只天鹅在孤独中依恋任何一个陆地或水中的生物以求得安慰;这条鱼恰好是那里唯一的动物。但是生物学家否认鱼有任何智力,因为它没有大脑皮层。我只能假设它从这种伙伴关系中得到某种好处:当天鹅在湖边觅食时偶然把一些小虫甩进水中给鳟鱼提供了食料。这样天鹅便把食物同我们乐于称之为鳟鱼的注意力联系起来了。我还认为天鹅可能用喙触摸朋友的背部,就如同一只天鹅爱抚另一只天鹅一样,这样的接触是对鳟鱼表示感激。鱼像其它有皮或鳞的生物一样是非常喜欢轻轻抚摩的。我曾经捡拾过很多“森林中野生的蚯蚓”以及许多野蟾蜍,通过轻轻抚摩它们的背部,便会很快制服它们的野性,使它们心满意足地躺在我的手中。
我还要讲一讲结果。一位访客从伦敦来到爵邸,他是个热心的钓徒,早晨起身很早,去湖边打算钓一条鱼作早餐。约在八点钟他回来找到女主人,骄傲地向她展示一条他捕获的鳟鱼。他说他把鱼钓上来时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有一只天鹅跟着被捕获的鱼上岸来,怒不可遏地冲过来攻击他。他费了很大功夫才把天鹅赶开。“噢,多可惜!”
勋爵夫人喊道,“您杀害了这可怜的天鹅的朋友!”
从那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