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滨珊瑚、软珊瑚,层层叠叠布满了礁石的每一个角落。红色和蓝色的海星伸展开来足有脸盆大小,它们用柔软的长足盘绕着珊瑚的根部。海葵伸出的触须如同孩子的手指,随着水下暗暗流动的潮涌来回地摇荡。在礁石的根部,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家伙。这是一只魔鬼海星,又被称为太阳海星。它的样子长得像一个满身是刺的圆盘,在它的每一支放射状的触角上,又长出很多尖刺来。这些耀武扬威的尖刺上含有普通生物难以抗拒的剧毒,我们在拍摄时也与它保持着安全的距离。魔鬼海星是珊瑚的天敌,所到之处,珊瑚被它刺下的尖牙利齿横扫得荡然无存。当魔鬼海星离开时,珊瑚只剩下了一副雪白空洞的骨架。
珊瑚礁鱼类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有很多都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咸水热带鱼。这些鱼类在
观赏鱼市场上的价格动辄以万计。我们跟专家们开玩笑说,我们看到的鱼加在一起价值都上百万了,带回去卖鱼能把这次考察的费用全挣回来!然而只有在海洋这个最大的自然
水族箱里,鱼类比观赏它们的人更自由、更主动。颜色鲜艳的蝶鱼大多是成群地游动。它们在水中醒目的明黄色让人感觉到海洋生物在装点自己时的大胆与张扬。光是蝶鱼在这里就能看到十几种不同花纹的类型。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上下翻飞,像举行仪式一般绕圈游动。让人觉得真是进入了满是蝴蝶飞舞的万花丛中。鹦鹉鱼长着一张鹦鹉嘴,这张嘴尽管不懂学舌,但是却有一排锯齿支丫在坚硬的喙上。这些家伙很起劲地啃食着珊瑚,发出“卡啦、卡啦”的清脆声音。鹦鹉鱼公德并不好,吃完的珊瑚,经过消化,不能吸收的残渣随时就被排出来,混得海水云遮雾绕的,而这些其实正是大量迷人的白色海沙的来源。石斑鱼和豚可能是因为害怕成为人类美味的缘故,所以都藏在岩缝里。豚长着小嘴和肥硕的大肚子,突眼球。它呼扇着胸鳍移动,就像两片小叶子推着一只大皮球,看似笨拙,实则进退自如,灵巧轻便。摄象机上的灯光吸引了几条大鱼的兴趣。这种鱼被渔民称为白板,身体扁平,长着小剪刀尾巴,大个的得有将近两米。银蓝的鳞甲在灯光下反射的寒光让人印象深刻。它们总是从我们身后窜出来,在面前招摇过市,然后绕一个大圈又兜回来,不断在我们的镜头里入画出画。甚至有一次,一条白板很不客气地照着潜水员的黑脚蹼上狠狠地咬了一口,估计硬梆梆的橡胶把它的牙给磕得发酸。在幽蓝的深水里,各色鱼群像赶集似的在我们头顶上鱼贯而出,身上银白色或是湛蓝色的条纹在鱼群朝向阳光的一刹那,同时闪射出耀眼的莹光。只要放眼往远处看,无数群鱼如单薄的丝带交错穿梭在水中,蔚为壮观。而这时摄象机镜头就不那么忠实于现实环境了,远处光线不够的地方,镜头并不能如人眼一般捕捉到全部的场景。
在泻湖里拍摄镜头,有一个难题就是,水中无处不在的雾状漂浮物。这些悬浮在眼前的白絮经常抢了数码相机的自动焦点。因此,灯光和焦点的调整在水中非常频繁和细微。摄象机同样面临着光线的问题。一旦光线偏离被拍摄的主体,色彩马上就不饱和了,海洋中的光线根本不给我们任何商量的余地。所以在不同的距离,摄象机两边灯光的角度都要进行调整,很多简单的镜头都是在反复的调整中才最后成型的。
对于鱼类镜头的拍摄真是让我们煞费苦心。在出发之前我们虽然也对国外成功的水下摄象素材进行过分析和研究,但是真正到了水中才切实地感觉到,这些龙宫里的时装模特们虽然不惧怕人类,但是鱼儿们的镜头感觉并不好,很难摆出一个可以让人尽情拍摄的象样POSE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刚刚从美国动画大片中一举成名的
小丑鱼。它们的日本名字叫“躲躲藏藏小丑鱼”,有毒液保护的海葵是这种小丑鱼的栖身之所。它们依靠海葵的毒性来防止外敌进攻,同时又帮助驱赶想来吞吃海葵的特殊觅食者。它们经常很好奇地从海葵的触须里探出头来,偏过脸瞪你一眼就突然转身回到掩体里去了。这时候我们只得双膝跪地保持平衡,调整好灯光守候很长时间,才能捕捉到它们几秒的画面。而鱼类在水中灵动的身影又迫使我们的这些画面只有在不停的变焦中完成。拍到最后,一整盘一个小时的磁带编辑起来,最好的镜头只能挑出3到4个,能用的鱼类镜头少得实在可怜。成片率大大低于平时拍摄的水平,同时也促使我们多次大量的拍摄。
十余次的潜水拍摄并没有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