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饲养适销对路品种
饲养动物的种类和品种适销对路,品质优良,如大型芬兰狐和美国黑水貂、丹麦貂等就可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反之饲养质量低劣的大路品种,如国产蓝狐和长毛貂,则必然降低经济效益。以狐为例:银狐群均育成3.5只,销售单价700元,扣除成本250元,每只盈利450元。芬兰狐群均育成5只,销售单价550元,扣除成本300元,每只盈利250元。国产蓝狐群均5只,销售单价300元,扣除成本200元,每只盈利100元。只相当于银狐和芬兰狐的l/5。但品种的适销对路是有时限的,即在一定时期内是这一种类,超过这一时段,又会变成另一种类。因此,饲养场家必须了解市场的信息和动态,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养殖动物的品种结构。凡是这样做的场家,都已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仍有些场家,只按自己多年的习惯,一直饲养某一品种,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投资,因此,一直效益低下。这些场家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调整所饲养的品种结构,必须更新换代。
二、合理投入饲料成本
成本是获取效益的前提,没有成本自然没有效益,但成本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经济效益。只有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才能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所谓合理的成本,主要是指在营养上能满足动物需要而不浪费,在管理上投入较低的费用。在毛皮动物养殖的成本中,饲养成本所占比重最大,由于国情不同特别是饲养条件的差异,我国所执行的饲养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饲养标准。管理水平高的场家,尚能达到正常的生产能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有不少场家,不是投入合理的饲料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和质量去获取最好的经济效益,而是单纯在苛扣饲料营养以图降低饲料成本上下功夫。因受近几年来饲料价格连续上涨的影响,为图降低饲料成本,盲目的以质量极次的动物性饲料或以粮食为主,去饲养本属肉食性的毛皮动物,结果单产降低,毛皮质量低劣,最终不但没有降低饲养成本,反而大大减少了经济收入,甚至生产失败,造成亏损,在一些场所引进的优良品种貂、狐,由于质量上不去,毛皮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主要原因就是饲料成本投入不足,营养不能满足动物需要所致。因此说,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不能保证动物的营养需要,就永远也走不出低产量、低质量、低效益的怪圈。这里提供2003年两个貂场的资料,以作对比分析;甲场每只貂饲养成本130元,群均育成5只,卖皮均价190元,每窝貂扣除成本盈利300元。乙场每只貂饲养成本110元,群均育成3.5只,卖皮均价170元,每窝貂扣除成本盈利210元。乙场比甲场虽然成本底15.4%,但利润低了30%。
三、降低工资成本
我国毛皮动物饲养定额,多年来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困外每人饲养种母貂已达1000只,我国目前绝大部分场家每人只养到70—80只,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不及国外的1/10。这样无疑就加大了工资成本。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实行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如采用自动饮水和饲料车喂养,代替现在的纯手工操作。改进饲养方法,如提高饲料浓度,排除喂稀食的弊端,在非繁殖期由日喂2次改为日喂1次。改进繁殖技术,如由3次配种改为2次配种。这样在目前情况下,完全可以把饲养定额提高到每人养种母貂150只或更多,大群饲养达到每人600只以上。从而达到减少人员,降低工资成本的目的。一名饲养员养种母80只,年工资5000元,每只摊工资成本62.5元,而养150只,年工资8000元,每只摊53.3元。这样,一个饲养3000只种母貂的场家,每年可节省工资成本10万元以上。同时还能节省行政事业费用的支出。
四、减少损失浪费
饲养场的损失浪费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主要损失还是在饲养上,从采购运输到储存、加工及饲喂,普遍存在跑、冒、滴、漏现象。如饲料房的水冲、鼠盗、饲养员饲喂的剩料、弃料等等。但这并没有引起场家的足够重视和严格管理。大家可以计算一下,1只貂每天损失0.05斤饲料似乎微不足道,但一个有2000只种貂的饲养场,一年就能损失10万元以上。
五、确保毛皮质量
多年以来,相同品种的貂皮、狐皮,国产皮价格总要比进口皮低50—100%。从现象上看,是国产皮质量差、尺码小。深层的原因则是饲料营养水平低和生产加工不当所致。在饲养方面,由于在育成期和换毛期,动物性饲料比重太低,粮菜饲料比重过高,蛋白质和脂肪不足,特别是缺乏某些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某些维生素,如赖氨酸、蛋氨酸、VA等,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动物的体型发育和毛绒生长,因而造成皮张尺码小、毛皮质量低劣,由此出现的自咬伤、嗜毛伤、毛峰勾曲、底绒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