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牦牛主产区西藏为例,草畜矛盾突出表现在饲草供求的季节不平衡,西藏暖季草地可载畜3215.95万绵羊单位,而到了冷季,草地载畜量下降到1110万绵羊单位,这样造成了大部分牧区的超载过牧问题,并导致了草地退化、沙化十分严重。目前,西藏那曲、阿里、日喀则等三地区草地退化面积达1864.11万公顷,占三地区草地总面积的27.3%,且退化正逐年扩大。
第二、牦牛主产区基础设施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尽管国家对牦牛主产区西藏、青海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现有的抗灾设施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草畜矛盾仍十分突出。
第三、科研成果未能充分推广。虽然中国农业科学院和西藏、青海、兰州等地科研机构,就利用野牦牛改良家牦牛、牦牛复壮、牦牛遗传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成功经验,但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仍较少。
第四、缺乏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体系。目前,我国许多牦牛产品至今尚无系列的国家标准,又因牦牛主产区处于边远、落后地区,牦牛加工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产品质量粗糙。另外,不少牦牛产品结构单一,使牦牛产品出现老产品、老面孔、小规模等特点。
积极探索牦牛产业发展新模式
面对我国牦牛主产区现状与问题,有关专家建议:
第一、应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草畜矛盾问题。国家除了加大对西藏自治区退牧还草力度外,应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草地管理规划,尽快建立轮牧、禁牧和休牧制度,建立科学完善的草地畜牧业机构,加大对草地资源的管理力度,从而根本上解决目前草地退化的问题。
第二、加大科研力度,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第三、积极探索牦牛产业发展新模式。我国牦牛主产区应大力培育和壮大奶源生产基地、优质牦牛肉生产基地、皮毛生产基地。紧紧围绕“市场、企业、开发、基地、科技”方面做文章,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型、生产厂站带动型和市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新模式,不断提高牦牛产品加工规模和档次。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