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开垦农田5,500多万hm2(马忠良,1997;陶炎,1994),如西汉时湖南人口仅50.8万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47人,到东汉时,增加到207.1万余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0.06人(四川省博物馆,1979)。这一时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等平原区森林被大量垦殖,加之北方居民大批南迁,加剧了南方平原区森林的破坏。汉代冶铁和制造铁器有很大发展,同时冶炼和制作铁器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近山区森林已大为减少。由此推测平原区已不存在大面积森林分布,华南虎即使未退出平原区,也应该呈孤岛状分布。
唐宋时期(包括五代、宋、辽、西夏、金)上下约700余年,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更加繁荣。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农业经营更加精细化,军民屯田与日俱增,农民已开始在山区开荒垦殖(董智勇,1993)。可推断平原残存森林已被消耗殆尽,华南虎最终在这一时期退出平原区,平原区低山丘陵地带保存华南虎的可能性很小,其情形如图片2所示。由此可知,华南虎由于在唐宋时期就已退出平原区,年代久远以致在我国文化中都有所反映,如"调虎离山"、"纵虎归山"、"坐山观虎斗"等成语表明,人们都认为虎是山地物种。
元明清时期至解放前,尽管社会生产力没有较大发展,但人口数量仍有相当增长,进入山地垦殖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山地林资源较之历史上各时期的破坏尤甚。有理由推测,华南虎可能已从前山带和低山带消失。历史典故记载,1875年在宁波、广州附近,1880年在南京附近都曾经猎捕到过虎,有一些南方城市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曾在郊区打到过华南虎,如厦门(1870,1895,1897,1925)、宁波(1875)、杭州(1880)、福州(1894)、南京(1895)、安庆(1925)等(谭邦杰,1984),由于这些城市周围不存在华南虎生存的环境,这些现象可能都是偶然因素所致或记述上的错误。因此,100年前华南虎仅存在于我国南方较大山系中,如武夷山山系、南岭、大娄山-武陵山-雪峰山山系、秦岭-大巴山山系等。
(20世纪50年代华南虎分布图)
这一时期,华南虎分布的地理空间范畴并未显著退缩,一般在表述华南虎分布地理空间时,多数学者采用了(图片3)的方式。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华南虎的实际生存空间不能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广泛,早已从华北平原、四川盆地、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地势较低、人口密集的平原丘陵区退出,(图片3)显然扩大了华南虎的分布区范围和面积。因而,我们认为,在如此广阔的地理分布区域内表示华南虎的真实存在空间,必须将较大的平原空间删除,才能相对准确的反映其真实的动态。
近百年来,华南虎依托于较大山系,仍有相当的生存空间,但不同区域受人们经济活动程度而有所不同。我们认为,那些所谓的虎数量最多的区域如江西、湖南,可能是人们猎杀虎最严重的区域,而非数量高的缘故,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地人类经济活动强度较高,华南虎与人类在动物养殖业等经济活动方面的冲突较大,而导致乱捕滥猎。
解放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锐增,同时国民经济建设对木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人口众多带来山区耕地开垦,劈山为田、道路修筑、矿山开采,严重冲击了华南虎的生存空间,人们猎杀虎及其猎物资源,导致人与虎的矛盾激化,强化了传统上虎为害兽的错误观点,如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地方政府下令消灭华南虎,以致当地军民采用毒饵法、毒箭法、绊线枪,甚至采用军用武器围捕猎杀华南虎,由此导致华南虎全面退至较大山系(如武夷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