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季,年降水量1,200-1,800mm,年均温16-17.5℃。植被区属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为主要以壳斗科各属为主,还有桦木科、木兰科、山茶科、杨柳科等。
南岭山系
山脉走向东北-西南走向,海拔一般为500-2,000m。气候上是华中与华南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均温18-21.1℃,年降雨量1,400-2,100mm,春秋多雨,秋冬少雨。植被区属华中与华南的过渡类型,属常绿阔叶林,次为松杉林和毛竹林。主要树种有栲树、甜槠、木荷、红楠、樟科各属树种、杉木、马尾松、柏树等,林下灌木多为山茶科、茜草科等。
泰山山脉
泰山山脉是相对孤立的山脉,海拔一般在300-800m,最高达1,532m,垂直变化明显,年均温12.7℃,年降水量715mm。原始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主要树种有油松等,低山可见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麻栎、栓皮栎、槲栎、枫杨等。在低山丘陵地带,原始植被已经消失,主要是人工林如刺槐林、黑松林、马尾松林、华山松林以及各种经济林等。
太行山山系
海拔大部分为1,500-3,000m,地势较高。属冬季寒冷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年均温9-12℃,年降雨量500-600mm。植被区系呈现华北特征,原始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寒温针叶-亚高山灌丛草甸,主要种类有油松、白皮松、侧柏、山杨、辽东栎、白桦、青扦、白扦等树种和绣线菊、锦鸡儿等灌木以及一些草甸。现海拔1,800m以下无完整原始林,主要是次生灌丛和灌草丛等。
四川盆地
海拔一般在300-500m。气候多雨湿润、冬季温暖、夏季高温、春来早和霜雪少,降水量900-1,800mm,年均温16-18℃。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原始植被主要树种有青冈、包石栎、闽楠、细叶楠、木荷、川桂、马尾松、杉木、柏木等。现为人工林,主要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柏木林等,混生有麻栎、栓皮栎、枫香等。
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内河湖密布,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35-200m。气温差异不大,年均温16-18℃,年降水量1,100-1,700mm,集中于春夏季。植被组成成分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原始类型是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为苦槠、青冈、樟树、石栎、木荷、女贞、黄檀、枫杨、石楠、栎、槲栎等。现主要为人工林,主要有杉木林、水杉林、毛竹林等用材林以及防护林和经济林。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大致可分为冲积扇、冲积平原与海滨平原等,地势平坦,一般不超过200m。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一般500-600mm,年均温1-13℃,全年分配不均,主要在夏季。原始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松、栎类、侧柏等。现主要为零星分布的人工林如经济林及各种防护林等,如侧柏疏林、杨树、加杨、毛白杨、刺槐、槐、柿、枣、苹果、梨等。
人类文明对森林和虎的影响很弱。夏商周时期,由于有了青铜工具,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实行,奴隶依附于井田,由此开始了规模化集体劳动,大片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夏代发明了炼制青铜,商代以青铜铸造农具,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吴中伦,1997)。随后的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冶铁和生铁工具的出现,即先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牛耕推广,大批荒地开垦成农田,生产力提高使人口增加,加速了荒地开垦,铁工具的使用加剧了森林的破坏,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以往各个历史时期。从此以后,森林由自然状态遂进入受人类干扰时期。随着人口的增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聚居地和城市在平原区的修建,致使平原区森林日益减少(文焕然等,1995;陈嵘,1983)。相信这一历史时期,华南虎在平原区的分布已呈现出大区域的隔离,但华南虎还未退出平原区。
秦汉时期(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历经约800余年,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长足进步,社会总体生产力有了空前发展,人口总数增长较快,据《汉书o地理志八下》记载,至西汉末年,全国人口已增长到近6,000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