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蛙,成蛙体长可达20厘米左右,体重可达500~2000克,其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肉质嫩爽、营养丰富。近年在南方诸省人工养殖发展迅速,但由于养殖技术落后,死亡率常高达10%~80%,故总结、推广牛蛙养殖技术具有相当意义。而稻田生态养殖牛蛙,牛蛙在大量捕食稻田害虫的同时,排泄物又是水稻的肥料。稻、蛙相辅相成,既达到增产增收(稻谷约增产一成以上),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属一项生态农业。 (一)田间工程设施:加高加固田埂,要求田埂高达40~50厘米、宽30~40厘米,且夯实牢固,以防大水冲垮。小块养蛙田可用围栏围起,还可用水泥板等护坡,以防田鼠、水蛇打洞,造成田埂塌陷渗漏和逃蛙。为保证稻田施肥、打药及晒田时牛蛙有回避场所,在稻田四周及中间开挖“日”字形水沟,水沟宽50厘米、深50厘米,面积约占稻田面积的10%;再在稻田进水口一侧,开挖一条与水沟相通的小型池子,面积占稻田面积的3%。另外,在水池附近砌成1个长1.5米、宽0.5米,比田面高出4厘米左右的投料台。因牛蛙生长需要,田间水温最高不得超过35℃,而养蛙稻田水较浅,盛夏季节受日光暴晒,水温较高故在蛙沟旁种植藤类作物或用树枝、麦草等间隔遮阳。 (二)日常饲养管理 1.幼蛙放养:一般在秧苗移栽7~10天返青后放蛙,放蛙时选择晴天无风且气温低于20℃时进行。放养的幼蛙应体质健壮、无病残,同时要求规格整齐,以防大蛙食小蛙。放养规格控制在50克/尾以上,每0.067公顷可放养2000~3000只。刚放养幼蛙时,稻田内昆虫少,天然饵料缺乏,必须每天补充1~2次饵料。投饵时定点、定时、定质、定量,以使蛙形成条件反射。饲料放在投料台上,投料台的上表面低于水面3~5厘米,以便蛙摄食和休息。饲料可用鲜鱼虾、切碎的动物内脏、蛙用配合饲料、颗粒膨化饲料以及无菌蝇蛆,或用野草繁育出的福寿螺等,投喂量以蛙4~6小时内吃完为度。待1个月后,稻田内自然繁殖的昆虫、小鱼虾等可以满足牛蛙摄食需要时,就可以不再投喂饵料了。 2.日常管理:防止水质污染,经常清除池中残饵,捞出死蛙和腐烂的植物,及时换水和消毒。另外,盛夏水温高于30℃时,除搭盖凉棚遮阳外,还可通过部分换水,控制适宜水温在23~30℃。 水稻追肥可施腐熟的人、畜粪便等农家有机肥。追肥方式应改撒施为球肥深施或制成颗粒肥料塞入秧兜,这样既能提高肥效,又可减少对蛙生长的影响。稻田从插秧到收割,只需施1次肥,一般稻田追肥在晒田结束后的当天进行。如追施化肥,每公顷稻田可追施过磷酸钙22.5千克,尿素120千克。施肥后立即向田间灌水,但注意不要与沟池中的水相通,施肥5天后,才可正常排灌水。 稻田养蛙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故养蛙稻田一般不要施用农药,确有病虫害时,必须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并在用药前将稻田水位加深到6~10厘米。为了减少药物落入水中,可在露水干后施用乳剂,并喷在稻叶上;另外,雨前不宜施药,防止所施农药落入蛙沟危害蛙类。喷药后如发现有蛙不适应,要立即向田中加灌新水。 在插秧1个月后,进行晒田。晒田时为了确保蛙的安全,应尽量短晒。晒田前,应注意清理沟池,并保证沟池里有一定深度的水。 (三)越冬管理 1.越冬前要保膘:牛蛙在冬眠期间全靠体脂供能,在冬眠前15~30天,要增加饵料的投喂量,对刚变态成的幼蛙更应加强护理。所以在冬眠前每天应投足营养价值高且较全面的饲料,有条件的可增喂一些蝇蛆、泥鳅等,保证牛蛙吃饱吃好,以蓄积冬眠所需的养料,减少死亡。 2.越冬场所要避风:越冬期间,蛙大都有深藏水底钻泥的习性,根据这一特点,可在池底水平打凿一些半尺深、直径6厘米的泥洞,也可在蛙沟上加盖塑料薄膜或稻草。或直接将越冬牛蛙移至室内进行人工加温越冬,加温越冬时水温至少要控制在10℃以上,切忌在10℃上下波动,牛蛙在这种温度下摄食较少,而活动量大,消耗营养多,常在越冬后期因体质较弱而大量死亡。 (四)疾病预防:牛蛙疾病预防要从提高蛙苗质量,防止近亲交配;重视环境因素,满足自然习性;控制病原菌繁殖这三个方面入手。幼蛙放养时,用2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幼蛙20分钟,或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幼蛙10分钟。饲养管理中坚持对蛙池、工具、蛙体和食物的经常性消毒。在蛙病盛发季节之前或流行期,每隔10~15天在稻田沟池中泼洒20×10(-6)的生石灰或1×10(-6)漂白粉,也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药物进行投饵防治。巡田时,发现敌害、污物、残饵时应及时清除,对行动迟缓、伏卧不动、厌食或有其他异常表现的蛙应及时捕捉检查,病蛙要及时隔离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牛蛙病情的发展和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