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流通的频繁,该病有所抬头。
流行待点:人和多种动物对布鲁氏菌易感,动物中牛、羊的易感性最强。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畜发病多。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通过皮肤、粘膜等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一180天。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淋巴结、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有的可见关节炎。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诊断:本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仅有助于怀疑本病,确诊须依靠实验室检查。
1 细菌学检查
取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或母畜的绒毛叶渗出物、水肿液、腹水、胸水、阴道分泌物及脓肿、脓汁等涂片镜检或进行细菌学培养,发现本菌即可确诊。
2 免疫学试验
2.1 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或乳牛布病全乳环状试验,出现阳性反应,并有流行病史和临床症状,判为病畜。
2.2 用动物布病试管凝集试验或动物布病补体结合试验,试验中试管凝集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判为阳性畜。
防治
1 实施强制普检:采取血清学和病原学分离方法对规定牲畜进行检查。阳性畜主要是牛、羊,马、猪、狗、鹿等从未检出,普检主要是针对牛、羊。乳用、种用畜普检为阴性者,发放《动物健康合格证》。
2 实施强制扑杀:对普检的阳性畜,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及畜牧、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强制扑杀。
3 实施强制免疫:用S2菌苗对牛、羊全部进行疫苗接种,并对免疫动物施加免疫耳标,建立免疫档案。
4 实施强制消毒:每年对牲畜饲养、交易、屠宰、加工、储存场所进行2次强制消毒,对污染的饲料、垫料、粪便、皮毛等彻底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5 强化疫情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出阳性牲畜或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逐级上报。确保掌握疫情动态,迅速采取措施,加以扑灭。
6 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对饲养、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牲畜及其产品行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经营、加工、贩运病死牲畜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对易感牲畜的管理,采取“舍饲禁牧”的饲养方式,减少与外地牲畜接触,杜绝混牧引起疫病的传播流行。
7 加强对布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布病防治工作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成立以县政府主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以畜牧、卫生、财政、公安、交通、工商、经贸等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布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布防工作的组织、发动、协调等各项工作。
8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布防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要把布病防治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保证布防工作的需要。
9 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布防工作是涉及千家万户的群众性工作,需要有扎实的群众基础。畜牧部门负责就布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严重危害、防治措施等进行培训。各乡镇充分利用会议、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