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麝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麝科、麝属。麝属都是体形较小的偶蹄目动物,与其他鹿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有:雄兽和雌兽均有胆囊;雄兽有香囊;雄兽和雌兽都没有角;第一门齿之间没有空隙,雄兽有獠牙;头骨上没有泪窝、眼下腺,也没有足腺,仅有尾腺;炮骨保留着愈合的痕迹等,因而在进化过程中比鹿类更为原始,因此现在也有人将它们单独列为1个科,即麝科。它们在中新世时期起源于北方,后来向南方进行适应性扩散,至今仍然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结构。现生的麝属动物在全世界共有5种,即原麝、马麝、林麝、喜马拉雅麝和黑麝,主要依据头骨的量度以及染色体的异同来进行分类。因为它们的外部形态差别比较小,从前还曾将它们列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现生的麝属动物都分布于亚洲的东部,并且大部分产于我国境内,所以我国也是该属分布的中心。
林麝又叫南麝、森林麝,体形比原麝小,体长为70-80厘米,肩高45-50厘米,体重6-9千克。背部为暗棕色,但没有原麝所具有的浅棕色斑点,吻部短,颈部前缘有两条明显的浅棕色纵行颈纹。不过,由于林麝的头骨与原麝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最近我国的一些学者趋向于将林麝列为原麝的一个亚种。
林麝在国外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在我国分布于西藏察隅、青海班玛,四川盐源、云南文山、会泽、大理、墨江、峨山、姚安、泸西、建水、开远、弥勒、绿春、元阳、金平、河口、景东,贵州贵阳、黔西、威宁、盘县、兴义、册亨、罗甸、雷山、天柱、梵净山、绥阳、余庆、务山、荔波,甘肃文县、舟曲、迭部、卓尼、碌曲、玛曲、夏河、临潭、平凉、漳县、天水、徽县、关山,湖北宜昌,湖南邵阳、新宁、绥宁、宜章、桂东、城步、资兴,广西靖西、龙州、那坡、田东、田林、德保、宜山、隆林、河池、南丹、大瑶山、全州、贺县、苍梧、玉林、灵山、钦州、上思,广东乐昌、阳山、连州、乳源、曲江、怀集,河南内乡,陕西洋县、陇县、周至、凤县、留坝、佛坪、宁强、宁陕、白河、镇坪、柞水、镇安、商南,安徽佛子岭、舒城、霍山、六安、金寨、岳西等地。林麝的亚种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没有亚种分化,但也有人认为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体形明显较大,可能是新的亚种,此外马麝的安徽亚种实际上可能是林麝的亚种。
林麝栖息于海拔2400-3800米的森林中。善于跳跃,能登上倾斜的树干和在树枝上站立。主要以松萝为食,也吃树叶、杂草等。每天从凌晨4-5时便开始活动,到天亮以后结束,白天休息,黄昏以后再活动到午夜之前。雄兽和雌兽都具有发达的尾脂腺。在山路中行走时,往往将尾脂腺中的分泌物通过摩擦涂抹在路旁树干、木桩或岩石突出处,并且在固定的场所排便,形成粪堆。
马麝也叫西麝、高山麝,体形比原麝稍大,体长为75-90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5千克。背部为浅黄褐色,也没有原麝所具有的浅棕色斑点。吻部较长,有与林麝类似的颈纹,但不明显。
马麝是我国的特产,分布于青海天峻、共和、门源、祁连、班玛、玛沁、湟源、芒崖、格尔木、都兰、德令哈、贵德、兴海、同德、贵南、尖扎、西宁、平安、乐都、曲麻莱、囊谦,甘肃临夏、临潭、舟曲、迭部、卓尼、碌曲、玛曲、夏河、张掖、武威、民乐、肃南、阿克塞、天祝、康乐、兰州,四川北川、平武、宝兴、会东、木里、康定、马尔康、小金、汶川、德格、若尔盖、理县、安县,西藏亚东、拉萨、鹿马岭、三安曲岭、旁多、曲水、萨迦、羊卓雍错、林芝、类乌齐、芒康、昂仁、彭波、巴青、察雅、江达、日喀则、山南、那曲、昌都、拉萨,宁夏贺兰山,陕西眉县和云南德钦、贡山、丽江、维西、中甸、腾冲等地。
马麝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450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灌丛或林缘裸岩山地,最高记录为海拔5050米。性情孤独,大多单独活动。活动路线一般不轻易改变,就连雨后道路受到溪水的阻碍,也不会去寻找捷径,而是尽力涉水而过。只有冬季道路冰封时,才不得不绕道而行。主要以山柳、杜鹃、珠芽蓼等植物的叶、茎、花和种子为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