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产业化冬虫夏草之间的基因序列差别也为2%。而市场上天然冬虫夏草与虫草属其他虫草的基因序列差别一般都大于20%。这让柯传奎坚信,产业化冬虫夏草很有价值。
冬虫夏草走进百姓家成为可能
但第一代产业化冬虫夏草培养成功后,并未直接进入大规模生产。到了2000年,柯传奎又开始了对冬虫夏草的进一步研究。他说:“回想到20年前研发第一代产业化冬虫夏草时的错误和遗憾,总有‘死不瞑目’的感觉。”
2004年,身患癌症、已75岁高龄的沈南英教授又找到柯传奎,要把他身后的有关专利事务委托给柯传奎,同时还委托他实施冬虫夏草专利,柯传奎接受了。两年来,柯传奎把中断冬虫夏草后的全部工作经验、教训投入第二代(柯氏冬虫夏草胶囊)、第三代(柯氏冬虫夏草粉)产业化冬虫夏草的开发中。如今,柯传奎又把“接力棒”递给了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请回来的胡卓伟教授手中。
2005年10月29日,中国菌物学会在北京召开冬虫夏草菌种研讨会,专家一致认可沈、柯两人分离培养出的中国被毛孢是冬虫夏草菌种,这为冬虫夏草菌种之争画上了句号,也为产业化冬虫夏草正了名。今年,用高科技微生物技术和最新专利工艺生产的产业化冬虫夏草,在浙江赐富医药有限公司投入规模生产。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测试,产业化冬虫夏草所用菌种和天然冬虫夏草相同,基因图谱与天然冬虫夏草一致;相关药理研究证明,产业化冬虫夏草的免疫调节作用更强,价格却只有天然冬虫夏草的15。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不断降低,冬虫夏草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
人类需要多少冬虫夏草
人类到底需要多少冬虫夏草呢?据柯传奎测算和估计,如今国内外市场冬虫夏草的消费量只有三四百吨,大概只有一两百万人经常服用。如果要让更多人享用冬虫夏草的话,全世界每年的产量需要几千吨,搜遍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也仅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让30年涨了1000倍的冬虫夏草价格回落,供给量上升,产地得到保护,出路只有产业化。”柯传奎说。
沈南英这些年来则做着另外一些事。他登上4600米的雪山,回到几十年前分离冬虫夏草菌种的地方,发现被他挖过冬虫夏草的土坑,草还没有长出,于是感慨万千。他呼吁,像“休渔”一样保护冬虫夏草产地……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