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腹泻多见于羔羊,15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为严重,成年羊少见。羊腹泻通常与小肠疾病有关,主要是分泌过多和吸收不良两个病理过程。羔羊肠黏膜发育不全,胃液酸度小,酶的活性低,在不良因素作用下,进入胃肠的内容物容易发生分解不全而发酵,这样发酵的中间产物刺激肠蠕动加快就出现下痢。肠消化功能紊乱使食糜的氢离子浓度改变,给肠内细菌创造了有利于繁殖的环境。由于病原菌的大量繁殖,从而使羔羊腹泻加剧。
羊腹泻的病因比较复杂,常见的有饲养管理不良引起的羔羊单纯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有轮状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拉稀,也有球虫、隐孢子虫引起的虫源性拉稀。成年羊的腹泻多由饲草料变质、受寒或其他疾病引起。
(一)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多见于5~15日龄羔羊。单纯性感染临床并不一定表现腹泻或轻微腹泻,但饲养环境卫生状况不良、气候寒冷或潮湿,轮状病毒与其他肠道细菌发生继发感染,拉稀将特别严重。水泻、体温升高、粪便的颜色与性状因感染程度和细菌种类不同而异,15日龄内羔羊死亡率高。该病没有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利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补液、防脱水、防酸中毒为主的支持疗法。
(二)大肠杆菌病
1.大肠杆菌下痢型:多见于1~8日龄羔羊。母羊乳房不洁,产羔房卫生环境不良,潮湿、拥挤、寒冷和通风不良,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病羊粪便稀薄、恶臭,有时有气泡并混有血液。羔羊腹痛,尖叫。粪便起初为黄色,后呈灰白色,羔羊严重虚脱,体温下降,脱水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有的高达50%。
由于羔羊体质弱,病程短,因此及时治疗是关键。在治疗中,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菌必治仍然是大肠杆菌的首选药,同时应配合肠道保护剂。对于羔羊脱水应及时给予静脉注射80~100毫升等渗糖盐水,维生素C 1克,安钠咖0.2克。对于大肠杆菌的常发场(地区),在改善产羔环境和加强母羊乳房消毒的基础上,对初生羔羊建议口服0.2克土霉素粉,对控制大肠杆菌病有一定效果。
2.大肠杆菌败血型——肠出血症:该病多见于15~45日龄发育比较好的体胖的羔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有的场发病率高达20%左右,病程短,一般3~5个小时,有的未见症状只听尖叫声后就立即死亡,少数病程长达12小时以上,死亡率100%。病羊精神萎顿,眼结膜充血、潮红、呼吸浅表,随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尖叫、四肢僵硬、运动失调、视力障碍、口吐白沫、磨牙、空嚼、角弓反张、四肢或一侧呈游泳状,死前腹部膨胀,未见体温升高和下痢症状。
解剖病理变化与魏氏梭菌D型引起的羊肠毒血症极为相似。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包积液,肾表面及肾盂有出血斑和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肿胀呈香肠状。另外,解剖的最大明显之处就是肠出血,整个肠道呈红色或深红色、肠腔膨胀、臌气、肠管内充满红色液体。
大肠杆菌败血型-肠出血症,可能是羔羊饲料中蛋白质水平过高而引起羔羊消化系统的大肠杆菌群发生紊乱,因此,建议有此病的场(地区)调整饲料蛋白质水平。
(三)羊沙门氏菌病 该病原是羊流产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其中后两种病原主要危害羔羊,引起羔羊败血和下痢。又名羔羊副伤寒。羔羊生后2~3小时发病的主要是羔羊在子宫内或接产中羊水感染的结果。羔羊7~15日龄发病的是出生后经消化道感染。传染源来自病羊和带菌母羊。
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下痢,粪便中混有血液并伴有黏液和组织碎片,腥臭,病羔羊食欲消失,迅速消瘦衰弱。2~3天死亡。有的羔羊转为慢性到成为僵羊。
随着多种抗药株的产生,该类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性愈来愈低。多数菌株对土霉素类、链霉素、磺胺类都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目前大部分菌株对庆大霉素、喹诺酮类仍敏感。治疗中大量补液也十分必要。
(四)羔羊痢疾 该病病原是B型魏氏梭菌,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新生羔羊,2~3日龄的发病最多,10日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临床症状有两种表现形式:
1.腹泻型:病初病羊精神萎顿,低头拱背,不吃乳,不久就发生持续性剧烈腹泻,粪便由糊状转变为水样,黄白色或灰白色,后期为棕色形成血便,大便失禁,恶臭。1~3天衰竭死亡。
2.神经型:少数病羔羊腹胀而不下痢、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角弓反张、体温下降,常数小时后死亡。
在治疗中,由于羔羊患病后,病程短,衰弱快,因此使用常规的收敛剂,磺胺药疗效不确切,特别是继发感染,症状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将乳酸环丙沙星0.2克放入100毫升等渗糖盐水中静脉注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