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面来看,自杀是对自然法则的嘲弄,一切生灵都有为生命而战的本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人类了断自己的原因非常复杂,非人类的动物很显然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像便条那样清晰的东西给你去研究,它们也不太可能带有像跳下悬崖寻死那样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些事情。但是,还是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动物们能为其同类而自我牺牲。
动物的自杀现象
白蚊会把内脏爆裂开来,吐出黏糊糊的、污秽的东西在敌人身上,以反击它们对巢穴的威胁;老鼠宁愿有意饿死也不愿冒险让一种疾病传染给同穴内其他的同伴;更令人侧目的是,许多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在行为不便、精神紧张时会遭受严重的压抑;如果进入忧郁期,猴子们会进行许多危及生命的行为————不吃食,直到死于营养不良,或者吊在危险的树枝上来回摆动,而正常的猴子是绝不会那样做的。猴子的抑郁跟人类的病情如此相像,以至于给它服一片抗抑郁药就能消除它的情绪障碍症状。
很显然,在把自杀和压抑归于因为物竞天择的法则,是不能解释人类自杀的复杂行为的。但是,动物的事情比起人来说要简单得多。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不清楚旷野之中发生的死亡是故意的行动,还是因为一场事故。
为了节省食物,兄弟中较弱的那个会轻松说晚安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已构筑出模型,可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刚孵化出来的小鸟处在一群小鸟当中时,为了基因的遗传而宁可让别的小鸟把自己啄死也不愿进行反击。比如,在有冠毛的企鹅中,雌鸟每次总要产两只卵,一只大,一只小。在极地环境下,它只有能力把一只鸟养到成年独立的时候;通常,这幸运的鸟就是较大的蛋产出来的那一只。可是,它每次还是下两枚蛋,以作为一种保险,以防较大的那枚被别的动物吃掉了。如果两枚蛋都活到孵化出来的时候,则较小的
那只最好就让较大的同胞啄死自己而毫无怨言————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把自己送到同胞的利剑之下。“毕竟,两只鸟不可能同时存活,那为什么要从更有可能活下来的同胞嘴里分走食物呢?”企鹅的行为如果真是以这种想法为指导,那么它们的“道德观”的确有几分人类眼中的动物性。
这个理论有一些观察数据支持它:一群企鹅碰到一起时,较小的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一个相继赴死,直到全部死光,丝毫也不伤及别人的羽毛。但是,评论这个场景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较小的竞争者不会那么轻松地道晚安。他们指出,如果一位普通人与迈克·泰森在一条救生船上相遇,身边的食品又十分有限,不会打拳的这位如果向泰森发出挑战那就是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了;反过来,小个子的这位多半会抱低姿态,等机会把他推下海去,或者干脆就祈祷泰森会被雷电击中。
为了同类牺牲自己
总起来说,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动物死后从这个行为当中得到很多而失去很少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才把这种死亡称作自杀。
有人把羽翼色彩缤纷斑驳的蝴蝶归入这一类,因为它会混入周围的环境色而逃过被吃掉的厄运。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从大自然中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实际发生的情况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在自己被捕捉住之前灭掉自己的痕迹和自己的一切秘密。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牺牲的例子。在一些虫瘿————即很小的、引起虫害的昆虫中,母亲会把自己的身体献出来,当作食品奉献给后代,而这些后代会很高兴地消耗掉这些食品。在一些鼹鼠当中,生活在地底下,无毛且没有视力的啮齿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只蜂窝当中的蜜蜂一样。一只感染了寄生虫的动物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一头蹿至洞穴内大家排便的地方,一直呆在那里,直到咽气为止。它的决心一旦下定,要改变就很困难了,而且无法强行喂食,哪怕是在实验室条件之下,生了病的鼹鼠不会冒险让大家都染上病。
它们也许认为,最好是在它污染它们最深爱的东西之前消灭疾病的来源。
旅鼠自杀之谜
因为动物行为的简单,因而过去也一直是误解了。例如,提起物种自杀,无一例外地就会提到旅鼠这个显著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啮齿动物集体赴海自杀,就像听到一声集体的警钟长鸣,告知它们说今天是个寻死的好日子。可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自
杀的旅鼠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这些形体粗短、黄褐色的啮齿动物的确是集体赴死的,可那是因为判断失误造成的恶果。旅鼠是哺乳动物中的蝗虫,它们会把栖居之地啃得一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