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适应的形式
生物对外界的适应是多方面的,有形态的、生理的、行为的和生态的适应。就陆生动物而言从水生起源发展到陆地生活,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水能否满足生物有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需要。以昆虫为例说明,昆虫的绝大部分种类是生活在陆地上,从水生到陆生,昆虫经过长期的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来适应陆地生活条件。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体表具有蜡质层作为保护层、控制气门的开闭时间、后肠水分的再吸收、利用代谢水等。一旦适应陆地生活后,动物则对水分状况各异的环境,在行为上采取不同的适应方式。如选择潮湿的小生境、选择一天中湿度适宜的时间出来活动、干旱季节的迁徙、夏眠与滞育等。如生活在干旱荒漠中的动物,大部分种类是生活在地下的,美国西南部的一种大毒蜥一年中大约有98%的时间是在地洞里生活。
2.3 适应有终点吗
自然界并非是静止的,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变化,生物为了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也时时刻刻在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变化的自然界,因此,对适应而言,没有终点。
研究物种生存的核心问题是物种的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生存的整个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多维描述。按照适应的概念,进化被描述为生物对生态位的适应过程,也即生态位在物种适合它之前就已存在,通过新物种的进化来填充。事实上生物并非是被动地感知环境,它们能创造和锁定它们所居住的环境。同时,按照这个理论,生物若占有了其生态位,那么,生物已是适应了这个环境而不需改变。其实现存物种的环境是经常衰败的或变化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物种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自然选择的本质不是提高物种的生存机会,而是简单地使物种“跟踪”或跟上经常变化的环境。
2.4 环境的剧烈变化,生物能适应吗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尚未出现人类足迹的地方,人类的干扰、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生境的破碎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失调等一切改变着生物的现存空间,在生物圈中的生物有一部分来不及适应或根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将随着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将永远消失。从地球上物种灭绝的情况来看,生物进化史中曾出现过6次物种大灭绝事件(Sepkoski等,1986),对灭绝的原因提出了许多假说,试图加以解释,虽然这些假说至今没有一个经过了严格的论证,但有一条是肯定的,即物种灭绝是由于物种未能适应当时环境的结果。目前生物多样性受到普遍关注,这是由于人们感到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特点表现在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遭受灭绝。如果这一趋势继续下去,那么我们面临的灭绝规模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次物种大灭绝。人们意识到这次灭绝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大量的物种在人工措施下饲养或栽培,它们在人类的悉心的管理下尚能成长发育,一旦置于野生的自然环境,则根本无法适应或很难适应,变成了脆弱的物种。因此有人预言未来的野生生物将在人类的集约管理下生存,这是一个可怕预言。一些种类(如鼠类、蟑螂等)适应了人类改变或创造的环境而大量地繁殖起来形成灾害。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