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10年疯长10倍引起雨后珠江水体发臭,省九三学社呼吁—— 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机制 “两会聚焦” (记者/林亚茗 实习生/饶颖华 通讯员/郭若萍)前日,九三学社省委向本报提供了其最近完成的一份关于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调研报告,并呼吁我省尽快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预警风险应急机制。 1/3外来入侵物种危害广东 近年来,我国及我省对外贸易旅游大幅度增长,为外来物种的进入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些外来物种“移民”在可能造福的同时,也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灾难。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公布了首批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名单。在这个16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有5种植物和至少2种动物在广东境内有着大面积的分布,其中的薇甘菊更是珠三角所独有。 省九三学社提出: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原产南美洲水葫芦为例,100多年前被引入我国作饲料及观赏物种,结果疯长成令人头痛的恶性杂草,不仅在江河成片聚集堵塞河道,更成为了破坏江河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使鱼类种数急剧减少。从1975年至今,珠江水域水葫芦每10年就增长10倍,1975年平均每天只捞到0.5吨水葫芦,现在接近500吨。目前我国每年因水葫芦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00亿元。每逢大雨过后,广州珠江桥下,一丛丛的水葫芦引起水体发臭。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物入侵导致生态灾害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我省松材线虫的大面积危害就是一例。 外来物种大半是人为引进 外来物种入侵者有可能是货物(主要是粮食)进口时所带杂草种子和轮船压舱水中的外域水生物种,通过铁路、航运等渠道进来,也可能是被涉外的旅行者无意中带入,但是在我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是人为引种的结果。我省的5种入侵植物,有4种都是人为引进的品种。而且有目的引入物种的过程中,可能发生逃逸现象,从而对生态环境形成威胁。 从区域上分析,外来物种入侵者往往在重要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登陆”,遇到适宜环境条件后扩散;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也使外来入侵者“有机可乘”;而那些物种多样性较低、生态环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牧场由于天敌数量少,外来种也容易得势。 非洲鲫、
食人鲳都是最初被作为
观赏鱼引入,然后成为生态杀手。如非洲鲫被弃入湖中繁殖形成种群,如今在珠江广州河段也已大量繁殖。 提高警惕建立预警风险机制 要做好我省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九三学社省委建议:着眼于生态安全,加强研究,提高公众对外来物种入侵的警惕意识。以我省现有的学术力量(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省农科院等)为依托,开展研究,尽快摸清我省现有外来物种情况、已入侵物种的危害,编制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出版有关入侵物种的中文指南和科普材料,提高对外来物种影响国民经济、生态环境和对盲目引种危害的认识。 外来入侵物种威胁到社会的多方面,仅有林业管理部门的介入是不够的。我省可考虑制定防止入侵物种危害当地生态系统的地方法规,例如规定在大规模使用非当地物种之前,必须要进行5个世代的小规模实验来证明对当地生态系统不会造成威胁,在保护区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鼓励使用当地物种进行森林恢复等。此外,鉴于外来入侵物种多由人为引进,而目前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建议我省实行物种引进申报、使用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目前深圳已是薇甘菊的天下,受危害的林地面积约3000公顷,其中约300公顷受害森林已奄奄一息。遇树攀援、遇草覆盖的薇甘菊已从郊野向市内发展,不少市区内公园、绿化带已发现薇甘菊的踪迹。而有关治理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和野外小规模实验阶段。省九三学社建议对入侵物种的综合治理,要加强国际合作,原产国相应物种的防治方法、生态特点、天敌生物等信息对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入侵物种在一个国家出现的信息可为周边国家可提供早期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