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27日消息:昨天上午,市渔政部门在崇明岛以东5海里水域,将22尾中华鲟集中放流。据悉,这批中华鲟是在今年5—8月间,因被渔民误捕受伤而送至上海市中华鲟抢救中心的,经过几个月的救治和暂养,现已完全康复。
中华鲟是距今约2亿年前白垩纪残留下来的孑遗种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和沿海水域,已濒临灭绝,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一种大型江海洄游性鱼类,长江口崇明岛东滩水域是中华鲟幼鱼进入海洋前的集中地,也是中华鲟幼鱼洄游过程中数量最集中、栖息时间最长的天然场所。
通常在11月份,中华鲟开始在葛洲坝下产卵;到第二年的4、5月间,幼鲟顺江水经过数千公里漂流至此。幼鲟入海前通常要在此逗留5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幼鲟的体长由10cm增加到30cm左右,体重增至150克左右。
但是,渔业生产的插网及流刺网极易对幼鲟造成伤害,河口区的涨落潮也常常造成幼鲟的搁浅。为有效地保护中华鲟,本市渔政系统从1988年开始在崇明设立中华鲟抢救站。由于有的幼鲟伤势不轻,直接放入江中容易引起再次受伤,1992年又在崇明东滩成立了中华鲟的抢救中心,一些经救治后的幼鲟可以在中心的暂养池中进行2—5个月的暂养,直至9月份再集中放流。据统计,11年来本市中华鲟抢救中心共抢救和放流的幼鲟已近4000尾,其中今年救治620尾。(记者 刘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