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文不值的貉绒,如今摇身一变却也俏销市场,每公斤售价达200元左右,成了昌黎县珍稀动物养殖户一笔“意外财富”。
貉绒与羊绒相比,比羊绒更细、更长,是纺织毛线的好原料,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比羊绒更高,但由于原料供应不足等种种原因,其前景一直未被商家看好。每到春夏季节交替时节,成年貉就会进行绒毛更替,脱落的大量绒毛便会“随风起舞”,不仅毫无利用价格,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近几年来,“养貉热”在昌黎县的迅速兴起使得昌黎貉子逐渐“声名远扬”。2006年,昌黎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学会授予“中国毛皮产业化基地”、“中国养貉之乡”的称号,更加引起了全国各地裘皮厂商的关注,争相在昌黎貉子上做起了文章。今年,“貉绒”这一市场被不少江浙一带的厂家“慧眼识珠”,使得以前不值钱的貉绒变成了金宝宝。
6月7日,在刘台庄、茹荷、荒佃庄等貉子养殖密集区,许多写有“高价收购貉绒”的面包车停在路边,坐等收购貉绒。在昌黎皮毛交易市场,来自小营村的赵老汉将自家的2公斤貉绒以每公斤200元的价钱卖给了乐亭县的客商王先生,他笑得乐不可吱:“这往年根本没人要的貉绒如今也能卖钱了。现在每只貉子能产绒40~50克,能值10元左右呢!”整整一个上午,王先生才收到了50多公斤。“原料太少,就收了这么点儿,”他抱怨到,“一只貉子就产那么一点儿绒,而且收绒的还特别多,要是能多产点绒就更好了。”看到远处来了个卖绒人,“你的卖不卖呀?”他高声喊到,急忙兴冲冲地跑去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