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增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产量堪称“全国第一”,由此,哈尔滨消费者更该得天独厚地享用绿色食品,绿色食品产业也应顺理成章地成为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然而,连日来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绿色山特产品还难以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销售渠道不畅、盈利状况欠佳的现状制约着黑龙江省一些绿色山特食品企业的发展,使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
价格战影响整体利益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490万亩,全省已经在13个县(市)建立了20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大型标准化生产基地。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已生产386万吨,其中,绿色山特产品占据20%以上的比例。然而,其市场销售状况却处于内外交困的尴尬境地。据了解,虽然黑龙江省的绿色山特产品历来备受国外市场的欢迎,但在出口量上近年来却出现了整体滑坡的趋势。
据伊春山菜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刚介绍,在伊春地区分布着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绿色山特产品企业,其中仅有四五家生产能力在千吨以上,而生产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企业只有“山菜王”一家。即便这样,“山菜王”也依然难以突破市场和资金瓶颈。
孙还表示,在与外商的接触中,伊春当地百余家企业基本都是单兵作战,不仅难以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反而相互打价格战。结果,恶性竞争损害了大家的整体利益。为了得到国外订单,一些成本低的作坊式小企业更是极力压低价格,一旦成交后又由于产量不足影响了付货,这样不仅冲击了本地有实力的企业,而且影响了本地企业在外商眼中的信誉度。如果这样的现状得不到明显改善,出口量将会不断地缩减。
融资难也是众多绿色山特产品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据孙志刚介绍,他想开发一种“开袋即食”的新型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需要大量的资金购买新设备,目前尚有1000万元的资金缺口,由于受民营企业贷款异常艰难的困扰,尝试过各种融资渠道失败后,新的项目迟迟没有上马。
高门槛拦路,难登超市“主战场”
据笔者了解,黑龙江省的绿色山特产品共有近百个品牌,然而,在笔者走访超市的时候发现,在家乐福这样的洋超市内,只有两个绿色山特产品品牌,其他一些本土超市内也仅有五六个绿色山特产品品牌,一些消费者也反映购买山特产品难的问题。那么,公认的健康食品为什么难登超市,进而难以走上市民的餐桌?就此,笔者采访了部分绿色山特产品加工企业。
据黑龙江珍珠山有限食品公司总经理王树海介绍,洋超市和本土大型超市一直是绿色山特产品企业渴望进入的“主战场”,这对其品牌的展示很有帮助。在2002年沃尔玛招商的时候,“珍珠山”就想进入沃尔玛,但该超市的门槛儿实在太高了,进场费、节假日赞助费一年高达4万余元,企业便知难而退了。
由于不想放弃超市这块阵地,他们便选择了条件相对“优惠”的本土超市,然而,随着本土超市在与洋超市的商战中也逐渐学会了在供应商身上“榨取”利润,进入本土超市的山特产品企业的日子便越来越艰难了。
缺乏市场营销,只能赚取低利润据笔者了解,即便作为绿色山特产品的资源大省,黑龙江省企业在东北地区只能赚取极低的初级加工费。而产品运到南方一些发达城市,采购企业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包装后,便以高于原料产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出售,而且很有市场。
黑龙江省一位绿色山特产品企业的老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乌苏里江大米为例,在当地只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由于找不到市场,有的当地企业甚至连加工费都赔上进行外销。可运到浙江省后,当地的企业只是加了个包装,利润就会成倍增长,且销量十分可观。据一家生产绿色山野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