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人和动物吃下去的东西,是在胃和肠子里消化的那里是个天然的“厨房”。可是,有些昆虫却别出心裁,把“厨房”搬到了身体外面。
萤火虫是一种有名的发光动物,被称为“活的灯笼”。它的幼虫是没有翅膀的,只能用六只脚在河边阴湿的地方爬行。有趣的是,这种貌不惊人的幼虫,却成了捕食蜗牛和钉螺等动物的能手。蜗牛比萤火虫的幼虫大得多,而且身背硬壳,常把头缩进壳里。萤火虫的幼虫却很会对付这个“堡垒”,它扑上去,一口咬住蜗牛,把麻醉剂注入蜗牛体内。不一会儿,蜗牛便解除武装,全身瘫痪了。这时,幼虫没有开口大嚼,而是先把消化液注人“战利品”
的体内,使蜗牛的肉变得又软又烂,成为稀薄的肉汁,然后用口器把这些经过消化的物质,吸人自己体内。这种让食物在体外进行消化的方法,就叫“肠外消化”,也有人称为“体外消化”。
许多肉食性昆虫,如蚜狮、蚁狮和龙虱的幼虫,也都具有肠外消化的本领。春夏之交,在桃树和李树的叶子上,有时人们可以看到一种外形像蜻蜒的美丽飞虫——草岭。它的眼睛金黄,触角细长,全身翠绿,薄翅如纱,显得温文尔雅。可是,草岭的幼虫却十分凶猛,特别是捕食蚜虫的时候,张牙舞爪,因而被人们称为“蚜狮”。蚜狮的上下颚简直像一把钳子,颚上还有一刀尖悦的小刺管。这把“钳子”可以一下子钳住蚜虫,尖尖的刺管同时向猎物猛刺进去,迅速注进一种液体。这是一种神奇的消化液,蚜虫马上被麻醉,不再动弹了。这时,蚜狮便通过刺管尽情地吸食蚜虫的体液。
在蚂蚁的眼中,蚁蛉的幼虫——蚁狮简直是灰黑色的恶魔。它身体粗壮,丑陋不堪,和蚜狮一样,头上也有一把“钳子”。这种幼虫会在蚂蚁经常出没的地方,挖个漏斗形的沙坑。一旦蚂蚁跌入陷阱,蚁狮就恶狠狠地爬过去,用“钳子”夹住猎物,把“钳子”凹槽中分泌出来的消化液注人对方体内,使之中毒麻痹。顿时,蚂蚁的体液便成了蚁狮有美味食品。
龙虱是昆虫申的潜水家,可是有时它也会离开水面,用翅膀在空中飞翔。这是个贪食的家伙,不仅吃小虾、蝌蚪和小虫,还会攻击比自己大好几倍的青蛙和小鱼。龙虱的幼虫继承了父母的衣钵,也十分贪吃。这种幼虫身体修长,有点像蜈蚣。它的头上长着巨大的颚,好像两把镰刀。奇怪的是,幼虫的头部没有嘴巴,大颚也没有嚼碎食物的功能。它是怎样把猎获的食物吃掉的呢?原来,它上颚的内侧有一条管道,基部有个小孔能分泌消化液,而且通往食道;靠近尖端也有个小孔,液体食物就从这儿进人体内。当一条蝌蚪被大颚扎住以后,龙虱幼虫便吐出一种毒液,经过管道进入蝌蚪体内,使蝌蚪全身麻醉。紧接着,它又吐出一种有消化能力的液体,用同样方式进人蝌蚪体内,使蝌蚪被消化,变成稀释了的物质。此时,幼虫的咽喉开始发挥作用了:它时大时小,像泵那样工作着,把营养物质吸进肚子里。
海星也常常把“厨房”搬到身体外面。这是一种肉食性的棘皮动物,身体呈五角形。与众不同的是,它能把胃从口腔翻到体外,用来捕捉和消化食物。海星主要捕食有双贝壳的软体动物。在它扁平、可弯曲的体盘上,长了几条粗壮的腕,腕上有几排末端具有吸盘的管足。平时海星不动声色地静伏在海底,或在海底匍匐前进,一旦遇到牡蛎等贝类,它就一反常态,杀气腾腾地突然跃起。
动物学家发现,海星有三种捕食方式,每一种都离不开它那奇特的胃。第一种捕食方式是用腕紧紧抓住猎物,借助管足把紧闭的贝壳使劲打开,然后把胃从口中翻出体外,挤入贝壳中,包住贝类的身体,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