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猴子被看成是一种神圣的动物。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的火车站,人们随时都可看到聪明的猴子从旅客手中拿东西吃。甚至还掏过路人的提包。印度人民热爱猴子的传统,可能与历史悠久的伟大史诗《罗摩衍那》有关。该史诗原以梵文写成,以神猴“哈奴曼”为主角,其成书时间大约不会早于公元前300
年。内容说,“哈奴曼”帮助罗摩王子从魔王罗波那手中放出王妃悉多,烧毁魔王的楞伽城,飞到喜马拉雅山取回药草,救治罗摩的伤兵,等等。诗人满怀热情称颂神猴的法力,讴歌神猴的慈悲,盛赞神猴的义勇。
尼泊尔是印度的近邻,同样有爱猴的传统。在该国的一些寺庙区里,猴子成群结队,到处游逛。它们在庙里吃供神的米饭和水果,甚至跳上神龛觅食,寺僧也不加以阻止。尼泊尔这种爱猴、敬猴的传统,还可能和他们十七世纪的统治者普拉塔。马拉(公元1641~1674)有关。他在“马拉”诸王中算是一个勇敢、刚毅、博学、虔诚的君主,只是过于贪爱女色。他塑造了神猴哈奴曼的像,建造猴神门,并在猴神门前建造了一座大黑天庙,从而形成了崇敬猴神,喜爱猴子的传统习俗。
不但亚洲的印度、尼泊尔有崇拜猴的习俗,非洲的尼日利亚也对猴王敬爱备至。考古学家曾在该国的地下陵墓中,发掘出一座猴王座像。猴王头戴闪闪发光的王冠,手握叉标,身披金箔贴成的王袍,袍上缀有许多光芒四射的珠宝,手和脚都套着一串串珍珠。猴王的座椅是一件雕刻精致的青铜艺术品,椅上还镶有宝石。猴王左足踏着一根长约3 尺的象牙,右足踏一块碧玉,上边雕有栩栩如生的蛇和走兽。从衣饰、神态看,有些像《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另有记载,古代的贝宁国王驾崩之后,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是猴王,陪葬物也是猴王。猴王塑像由一队威风凛凛的武士扛抬。大概因为猴王神通广大,回到了另一个世界,也要猴王的保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