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病人和储蓄宿主是本病传染源。储存(保虫)宿主包括家畜(如犬、猫)和一些野生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貉等)。在某些地区,如辽宁的宽甸县,犬是主要传染源。而在多数地区,野生动物是较重要的。总之,这些病畜病兽在卫氏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上更为重要。而病兽在人、畜罕到的地区构成了自然疫源地。
中间宿主包括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国内已证实的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淡水的川卷螺炎,属黑螺科(Melaniidae),包括有:放逸短沟蜷(Semisulcospira
libertina)、黑龙江短沟蜷(S.amurensis)、瘤拟黑螺(Melanoides
ruberculata)、斜粒粒蜷(Tarebia granifera)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类,如溪蟹(Potamon
spp.)、华溪蟹(Sinop otamon spp.)、拟溪蟹(Parapotamon
spp.)、石蟹(Isolapotamon spp.)、绒螯蟹(Eriocheir
spp.)等约二十余种蟹,以及东北的竻蛄(Cambaroides
spp.)。此外,一些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这些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共同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山溪、小河沟中。溪水潺潺,常年不断,岸边杂草丛生,溪底布满大大小小石块,为它们提供了生息环境。
疫区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竻蛄习惯。在一些山区,吃溪蟹有生、腌、醉、烤、煮等方式。腌、醉并未能将蟹中囊蚴杀死,等于生吃,这类吃法最危险。烤、煮往往时间不够未能将囊蚴全部杀死,是为半生吃,同样有感染的机会。东北地区的竻蛄豆腐及竻蛄酱,是山区居民的美食,这种烹调方法并未能将囊蚴杀死,食物中含有大量活囊蚴,危险性大。此外,食具污染了活囊蚴,中间宿主死亡,囊蚴脱落水中污染水源也有可能导致感染。还有实际表明,尾蚴感染犬也可获得成虫。故饮用被囊蚴或尾蚴污染的生水也有被感染的可能。近年来,报道了野猪、猪、兔、大鼠、鸡、棘腹蛙、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卫氏并殖吸虫的转续宿主,如生吃或半生吃这些转续宿主的肉,也可能被感染。
防治
宣传教育是预防本病最重要的措施,提供熟食或不生吃溪蟹和竻蛄,不饮用生水。
常用治疗药物有:硫双二氯酚,主要作用于虫体生殖器官;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
第六节 斯氏狸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Chen,1959)Chen,1963]1959年首次报道,可引起皮下型并殖吸虫病。
形态
成虫(图14-15)虫体窄长,前宽后窄,两端较尖,大小为3.5~6.0mm×11.0~18.5mm,宽长比例为1:2.4~1:3.2,最宽处在腹吸盘稍下水平。在童虫期已显示出虫体长明显大于体宽的特征。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的后侧方,其大小及分支情况视虫体成熟程度而定,虫龄低者,分支数较少。虫龄高者,分支数多,形如珊瑚。睾丸2个,左右并例,可分多叶,其长度占体长的1/7~1/4,有些可达1/3,位于体中、后1/3间部。虫卵椭圆形,大多数形状不对称,壳厚薄不均匀,其大小平均71~48µm(果子狸),但各地区差异较大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