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鼻羚羊又叫大鼻羚羊、赛加羚羊,体长为90—144厘米,尾长7—8厘米,肩高63—83厘米,雄兽体重37—60千克,雌兽较小,为29—37千克。夏天毛短,呈淡棕黄色,由颈部沿着脊柱到尾基有一条深褐色的背中线,腹部白色;冬天毛长而密,全身几乎都是白色或污白色。雄兽的颊部、喉部和胸前都长着长毛,好似胡须一般。雌兽在头骨上有2个小突起。雄兽也有细长的角,但没有藏羚的角长,长度在26—37厘米之间,最长的记录为37.4厘米,粗13.3厘米。角基本直竖,角尖稍向前弯,略呈钩状,上面有11—13个棱状环节。角呈琥珀色的半透明状,向阳光透视,角尖内有血丝和血斑样影,基部稍呈青灰色,圆形,有骨塞,名叫“羚羊塞”,约占全长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骨塞坚硬而重,横截面的四周呈齿状而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角内没有骨塞的部分,中心有一条扁扁的角形小孔,直通近尖端,俗称为“通天眼”,质地坚硬,不易折断。
高鼻羚羊头大而粗,脸部较长,眼大,眼眶突出,耳短,呈圆形。它的鼻子非常特殊,鼻端大,鼻中间具槽,鼻腔呈肿胀状鼓起,比藏羚鼻子膨胀的程度要大得多,有很多褶皱,而且整个鼻子延长,稍似象鼻那样形成管状下垂,鼻腔中的鼻毛很多,两个鼻孔就朝下开在管的下端,口也向下,这样可以起到温暖和湿润空气的作用,还能防止风沙进入,适于荒漠地带的缺氧环境。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肌肉,可以使鼻子灵活地转动,采食的时候将鼻子向一侧弯曲。尾巴特别短,四肢较细,但强健有力,不过在站立或行走时的姿态比较特殊,头部低垂,颈向前伸,好似弯腰的样子。
高鼻羚羊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和哈萨克斯坦等地,在我国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一带,但野外种群可能已经绝灭,或许会有零散个体出现在中哈边界的阿拉山口或吉木乃、中蒙边界的北塔山与木垒等地。
高鼻羚羊栖息于草原、灌丛和荒漠地区,一般结成小群活动,夏季可达20—30只。主要以禾本科的各种草类、以及灌木等植物为食。在其所吃植物中,有13%是家畜不喜食的植物,其中常含有毒物质和盐分,但它却能够适应、消化和分解。吃含水较多的植物时,可以较长时间不饮水。在极其干旱的情况下,才结群去找寻水源。冬季,它们能挖食埋在厚雪下、含蛋白质和脂肪的艾属植物。喜结群游荡,有季节性南北迁移现象。它的嗅觉非常灵敏,听觉和视觉也很发达。平时走路有低头的习惯,受惊时一步能跳出6米多远,奔跑的速度也很快。
秋季发情交配,雄兽占有一定的领域,通常与5—15头雌兽结成小群,形成“一夫多妻”的繁殖群。其间,如果其他雄兽侵入其领域,便会发生残酷的逐偶格斗,甚至造成死亡。雌兽的怀孕期大约为139—152天,每胎产1—2仔,偶尔产3仔。幼仔初生时为3500克左右,哺乳期大约为2个月。1—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0—12年。
狼是高鼻羚羊的主要天敌,捕食交配期后身体虚弱的雄兽和怀孕的雌兽以及幼仔等。特别是在冬季大雪过后或冰冻时期,由于高鼻羚羊的体重较大,其狭小的蹄子容易陷入冰雪之中,而体重较轻的狼却可以凭借宽阔多毛的脚掌在雪地上奔跑,而且狡猾的狼又谙熟高鼻羚羊的活动路线,所以往往能够得手。
由于高鼻羚羊的皮、毛、肉均可利用,尤其是它的角更是赫赫有名,在中药里称为羚羊角,尤其是角尖为半透明而中间有血痕的品质最佳,俗称为“活羚角”或“羚角尖”,富含角质蛋白、磷酸钙和不溶性无机盐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明目退烧的功能,主治温热病、高热、惊痫抽搐、肝热目赤、痈疮肿毒等症,是“羚翘解毒丸”中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人们长期对它滥加猎杀,致使数量和分布范围大大减少,到20世纪初期为止,全世界只剩下1000头左右。后来在产地各国的大力保护下,资源得到恢复,上升到20万头左右。但是在我国自从40年代以后,就已经很难见到,60年代以后终于在野外绝迹。
1988年秋季和1989年春季,我国从原东德和美国分批引进了几对高鼻羚羊,饲养在甘肃武威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进行人工繁育,已经建立了10余只的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