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鹿的发情期多在4—5月份,这时已经进入雨季,树木抽芽,野草茁壮,食物十分丰盛,使其身体逐渐肥壮。雄兽为了争夺配偶而发生激烈的角斗,常常弄得遍体鳞伤,获胜者便与雌兽交配,并且一直相伴到发情期结束,如此才能留下更为强壮的后代。怀孕的雌兽多在10—11月间生产,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重约为3—4千克,身上长有白斑,毛色大体均匀,但臀盘不明显。
在5月下旬,争偶、交配之以后,雄兽便陆续离群独居,然后于6—7月份脱去毫无光泽的旧枝角,从角座开始长出由像天鹅绒一样的柔软皮肤包裹着的新茸。鹿茸在10月份前后最为丰硕,以后皮肤破裂并脱落,茸角逐渐角化,呈现深褐色的光泽,角表面的复杂沟渠是茸角时期血管的痕迹。到了翌年夏季旧角再脱落,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坡鹿的繁殖,以及长茸的季节均比栖息于同一地区的水鹿明显较迟,时间也较为集中。
从前坡鹿的分布较广,数量也很多,但由于有栖息地的缩小和乱捕滥猎,种群数量下降很快。在我国的海南岛,海南坡鹿曾分布于东方、乐东、万宁、崖县、琼中、屯昌、占县、白沙、昌江等广大地区,但70年代以后,只有西部和西南部的白沙县邦溪、东方县大田等局部地区还残留着50—60只,经过10余年的保护工作,到90年代以后增加到了200只左右。其他坡鹿亚种的命运也都相差不多,其中指名亚种在印度仅剩有10余只。因此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坡鹿被列入附录I。
海南坡鹿是栖息于岛屿上的一个特有亚种,在分类地位上学术界尚有争议,对研究海南岛的区系形成很有意义,也是热带地区的稀有动物,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在我国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