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 脊椎动物门 纲: 爬行纲
简介: 角响尾蛇生活在沙漠中那些被风吹过的松沙地区。它是靠横向伸缩身体前进的,方式很奇特。
角响尾蛇在夜幕降临后不久就开始捕食。它吃啮齿类动物,例如更格卢鼠和波氏白足鼠。白天它在老鼠洞里休息,或是将自己埋藏在灌木下,与沙面保持同高,很难被发现。
像其他响尾蛇一样,角响尾蛇的尾部有响环,这是由它身上一系列的干鳞片组成的。这些鳞片曾经也是有活力的皮肤,变成死皮后就成了干鳞片。角响尾蛇会摇动响环,向入侵者发出警告:被它咬到是会中毒的!
角响尾靠一种奇特的横向伸缩的方式穿越沙漠,这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寻找栖身之处或猎物时行动迅速。
当角响尾蛇从沙地上穿过时,会留下其独有的一行行踪迹。
响尾蛇为了长大而蜕皮。每次蜕皮,皮上的鳞状物就被留下来添加到响环上。当它四处游动时,鳞状物会掉下来或是被磨损。野生蛇的响环上很少超过14片鳞片,而在动物园里饲养的蛇可能会有多达29片的鳞片。
茫茫黑夜,万籁俱寂。一只田鼠贼头贼脑从洞口探出头来,没有发现什么危险的迹象,它两条后腿一蹬,就跳到洞外。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道黑色
闪电袭来,田鼠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闪电”吞进肚子里。这“闪电”就是一条响尾蛇。
响尾蛇是怎样发现田鼠的呢?
有人说:“蛇眼睛可凶了,又圆又亮,小田鼠一定是让蛇看见了。”这话不对!蛇眼虽然又圆又亮,但炯而无神,视力很差,加上夜间
漆黑一团,蛇是看不到东西的。然而,田鼠千真万确是被蛇发现后捕捉到的,原来响尾蛇是靠自己的“热感受器”来发现田鼠的。田鼠、小鸟和青蛙等小动物都会散发出一定的热量。有热量,就有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丝——红外线。热量不断,这种红外线就不停地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蛇的热感受器接收到这些红外线之后,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小动物的位置而一举把它捕获。所以,人们就把蛇的热感受器叫做“热眼”。
响尾蛇和蝮蛇一类的蛇,它们的“热眼”都长在眼睛和鼻孔之间,叫颊窝的地方。颊窝一般深5毫米,只有一粒米那么长。这个颊窝是个喇叭形,喇叭口斜向朝前,其间被一片薄膜分成内外两个部分。里面的部分有一个细管与外界相通,所以里面的温度和蛇所在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是一样的。而外面的那部分却是一个热收集器,喇叭口所对的方向如果有热的物体,红外线就经过这里照射到薄膜的外侧一面。显然,这要比薄膜内侧一面的温度高,布满在薄膜上的神经末梢就感觉到了温差,并产生生物电流,传给蛇的大脑。蛇知道了前方什么位置有热的物体,大脑就发出相应的“命令”,去捕获这个物体。要验证这一点很容易,你把一块烧到一定热度的铁块放到蛇的附近,蛇会马上去袭击这个铁块的。
实验告诉我们,蛇的“热眼”对波长为0.01毫米的红外线的反应最灵敏、最强烈,而田鼠等小动物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的波长正好在0.01毫米左右,所以蛇很容易发现和逮住它们,哪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响尾蛇还有一个奇异的特性,它会剧烈摇动自己的尾巴,发出“嘎啦嘎啦”的声音。响尾蛇利用这种声音引诱小动物跑来,以便捕捉它们,或者用来威吓敌人。
响尾蛇的尾巴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呢?
原来,响尾蛇尾巴的尖端地方,长着一种角质链装环,围成了一个空腔,角质膜又把空腔隔成两个环状空泡,仿佛是两个空气振荡器。当响尾蛇不断摇动尾巴的时候,空泡内形成了一股气流,一进一出地来回振荡,空泡就发出了“嘎啦嘎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