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已经成为我国具有可观经济规模的行业,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会展业产业带初步形成。然而,就在各界看好会展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对展会充满希望的时候,会展业中的失信无序现象也引发出一系列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以至“会展”被异化成了“会斩”。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宏伟最近指出,会展业的失信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动骗展,承展公司利用
法律漏洞,并经过周密安排,参展单位无法核实其真假;另一类是被动骗展,这类公司的初衷是想把展会做好,但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由于展览主题或是招商不好等原因,原定的规模达不到,不能收回前期投资,承办方没有勇气承担损失,于是卷铺盖便销声匿迹。国内大部分参展单位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来源,所了解的情况仅仅来自于主办方提供的冲击力、号召力十足的招展广告和邀请函十分唬人,因此往往掉入陷阱,屡屡上当受骗。究其根源是我国会展业总体失信严重,而且一旦失信,办展方不知去向,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
据了解,仅北京一地,带有“会展”字号的公司就有2600家。由于会展市场的准入门槛很低,每年我国举办的会展有五六千个,但在UFI(国际展览会联盟)备案的仅有十几个。北京还有4万家广告、公关、文化等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随时可以承办会展;一些有会展举办经验的个人也可以很容易地拥有一个10万元注册资金的展览公司。这些规模小、经验少的公司一旦进入市场,组织各类会展,失信问题极易发生。
会展业频频出现失信行为,“官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调查发现,正是有的政府部门和协会,使得一些本无力承办会展的展览公司轻易实施骗术,并且屡试不爽。刘宏伟告诉笔者,我国虽然已经从名义上取消了会展审批制,但这一制度实际仍起作用。国内展览会的立项并不是以招标形式出现,而以人情成分居多,一些会展企业依靠亲戚、熟人等关系,向政府或行业协会交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得到该部门或协会的审批,这样一来,展览会在立项之初的非市场运作就为日后的骗展等失信行为开了绿灯。有的为增加公信力和权威性,还直接找一些政府部门或协会,让他们当主办方。
当然,在现在的国内会展业条件下,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会展业品牌的建立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他们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举办了一些大展,并走向了世界,但在一些细节上,却出现了一些疏漏,也使自己的信誉受到了损伤。在会展业向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上,政府或半政府性质的协会应该扶持品牌会展的建立,但怎么介入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而现在解决会展业失信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媒体的监督。媒体监督的对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这些承展公司,而是应该大大加强对审批单位的监督,从源头上增加承展单位的可信度。
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