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活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等地的我国傣族同胞把亚洲象当作神圣的偶像和吉祥的象征,建有专门祭祀神象的“白象寺”,以及以象命名的“象明山”,按照亚洲象的形态制作的象脚鼓等等,在寺庙、建筑和服饰上也到处都可以看到亚洲象的形象。他们不允许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的一草一木,更不允许乱捕滥猎,从而给我国的亚洲象留下了最后的一个家园。
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南部,地处热带北缘,石灰岩丘陵连绵起伏,河流纵横,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带来大量暖湿气流,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因高山阻挡难以入侵,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条件。这里生长着繁茂的热带石灰山季雨林,迄今还保留着总面积大约为100万公顷的大片原始森林,是物种荟萃的宝地,我国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又被誉为“热带明珠”。由于北半球与西双版纳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早已是一片荒漠,因此西双版纳也被称作“最后的绿岛”。自1958年起,云南省就在这里先后建立了4个自然保护区,1981年合并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982年又被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为五片,地跨景洪、勐海、勐腊3县,总面积为24.7万公顷。
保护区内共有高等植物450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植物200余种、药用植物300余种、油料植物100多种、珍贵用材树100余种、竹类50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50%的种类在这里都有分布,其中包括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植物一龙脑香科的望天树、毛坡垒、版纳青梅,与珍贵的抽木相媲美的云南石梓,国内仅见于云南热带的四数木,以及山白兰、毛麻楝、肉豆蔻等珍贵树木,古老的树蕨、苏铁、鸡毛松也在此残存下来,有特殊用途的龙血树、美登木、萝芙木等植物种类繁多,还有栽培植物的原生种野生稻、野黄瓜等。
这里也是我国大陆动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分布着大约62种兽类,400余种鸟类,大约占我国鸟类总种数的三分之一。珍稀动物种类甚多,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40多种,如黑冠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獭猴、印度野牛、亚洲象、孟加拉虎、小鼷鹿、冠斑犀鸟、棕颈犀鸟、绿孔雀、巨蜥等。科学家认为这里也是许多物种的起源地,因此也被称为“动植物生命的摇篮”。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野生亚洲象最为理想的栖息环境,共有大约240只左右,其中又有80余只栖息在勐养附近的一个被称为“野象谷”的狭长地带。为了保护亚洲象,保护区内除了长期封山禁猎外,管理人员每年还将1000多千克食盐定期撒在亚洲象经常饮水的沟边。当地政府也先后颁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若干法规,不准村寨迁入,不得在林中点火颌乱砍滥伐,严禁猎杀野生动物,并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配套政策的实施使保护区内的少数民族都能与亚洲象和谐相处,以致于被亚洲象吞食了农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