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是由孢子虫感染所致的一种肠道寄虫病。孢子虫都是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生活史复杂,有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的两个世代交替,这两个世代大多数在两个寄主体内进行,无性世代在人或其他脊椎动物的体内,有性世代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进行。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类仅知道隐孢子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牛、马、羊、鸭、鹅等数十种动物都可能感染该虫而致病。自1976年起才有隐孢子虫引起人感染患病的报道,其后许多国家相继报告有该病的发生。1984年证实隐孢子虫病可经水传播。1993年美国发生了该病介水传播的暴发流行,病例达40万人,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我国自1986年开始有该病的报道,现在已知我国也存在着隐孢子虫的广泛感染。
隐袍子虫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以霍乱样水泻为特点,每天水泻次数多达20余次,持续数天至一个月。此外还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发热及肌肉关节痛等。有少数病例可转为慢性,表现为持续性腹泻或反复发作。免疫功能低下者,特别是艾滋病病人感染隐孢子虫病后病情加重,持续时间长,常因长期腹泻而致营养不良和脱水而死亡。
患隐孢子虫病的病人及动物的粪便中合有大量感染性隐孢子虫卵囊。人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水、食物及器具等经口摄人隐孢子虫卵囊而感染。虽然人对该病普遍易感,但因接触传染源的机会、不良卫生习惯及免疫功能等存在差异,因此动物饲养管理人员、兽医、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居民供水系统如受到污染也可能发生该病的暴发。 对于疑有隐孢子虫病临床表现的病人,必须进行病原学检查才能确诊。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是从病人的粪便、呕吐物、痰液标本中,利用姬姆萨染色、抗酸染色等方法染色后直接用显微镜检查隐孢子虫卵囊。急性病人类便中卵囊数量多,易检出慢性病人及隐性感染者,其粪便标本可先采用浓集技术处理,然后再染色镜检,以提高检出率。此外,现已发展的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PCR方法等都可作为本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患此病的病人及病畜应隔离,其排泄物可用10%福尔马林、5%的氨水处理,对病人、病畜接触的医务人员、饲养人员等应加强个人防护,搞好个人卫生,如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等。
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效药物,绝大多数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对该病无效,仅螺旋霉素和大蒜素有一定疗效。好在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多为自限性临床,只要做好对症治疗和补液,预后良好。但免疫缺陷病人患此病后病死率较高,故应加强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