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杨凌凌晨专电(特派记者 李想)昨晚8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种羊场,该所培养的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元元”的妹妹“咩咩”一声降生了,本报记者与央视记者有幸目击了全过程。
昨日下午5时,记者租车赶往距西安100公里西北林大所在地杨凌高新技术开发区。3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产房”。记者刚到门口,有人飞奔出来“快生了,是只麻羊。”此时是晚上8时2分,记者跟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张涌教授进入产房,只见房里随意铺了些稻草,夜色里,青灰色的小羊浑身沾满液体,小耳朵一闪一闪的。旁边,它的母亲肚上被印上了“239”字样,她正慈爱地舔着小羊的身体。
从前晚7时便开始在此守候的央视《东方时空》的两台摄像机,正对着母子俩记录着这一切。晚8时7分,母羊站了起来,工作人员立即端上一桶牛奶一样的东西,母羊很快将它一扫而光。张涌心痛地说:“它渴了一天了。”晚8时10分,小羊开始动了,它几次踉踉跄跄地想站起来,又几次摔了下去。最后,它积蓄了全身的力量,终于站了起来,在草毡上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声音响亮地“咩咩”叫了几声。张涌满意地说:“羊羊出生很顺利,前后不到几分钟。”
8时20分,工作人员开始给小羊量身长、称体重:身长33.5cm;身高29.5cm;体重2600克。张涌告诉记者:“羊羊身长比元元短,体重也比元元轻,但精神得多。”8时35分,杨凌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存根赶来:“祝贺你,教授!”他还认真询问了羊羊的生产过程。两只大手握在了一起:“该给它起个名字了。”站在羊栅旁边的张教授说:“那就叫阳阳吧。”
昨日,记者采访了张教授。据他介绍,他和他的“体细胞克隆山羊研究”课题组是从1996年开始进行“克隆山羊”研究的。具体的办法是,首先在一只成年青山羊的耳朵上采集下体细胞,经过体外传代培养,选出5至10代体细胞,用于组装克隆胚。然后将从屠宰场采集到的由羊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成熟。在组装的过程中,将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把青山羊体细胞核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再将细胞胚和囊胚移植给受体山羊。
3年多来,他们一直是在没有任何前人资料的情况下进行探索的,“克隆山羊和此前克绵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比如说对细胞的处理方法,组造克隆胚胎等一些最关键的技术就完全不同,而这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借鉴的”,张涌说。经过3年多上百次的失败,张涌和他的课题组的第一个“羊孩子”——元元才得以降临。目前西北农业大学种养场还有44只胚胎,明年初,将有大批克隆羊降临。(李想)(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