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动物学家发现,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恻隐之心”、“悼念之情”,并且出现五花八门的“葬礼”,有些“葬礼”还是很隆重的。
大象表现最为突出。老象一死,为首的雄象用象牙掘松地面的泥土,用鼻子卷起土块,朝死象投去。接着众象也纷纷照办,很快将死象掩埋。然后,为首的雄象带着众象踩土,不多时就筑成一座“象墓”,此时雄象一声号叫,众象便绕着“象墓”慢慢行走,以示“哀悼”。
猴子的情感更深沉。老猴断气后,猴儿们会围着它凄然泪下,然后一齐动手挖坑掩埋。它们把死猴的尾巴留在外边,然后静悄悄地观察动静。如果吹来了一阵风,把死猴的尾巴吹动,众猴就高高兴兴地把死猴挖出来,百般抚摸,以为能复活。当见到毫无反应时,又重新掩埋。
鹤是极富情感的禽类。生活在北美沼泽地的灰鹤,每发现死亡的同类,便会久久地在尸体上空盘旋。然后,由首领带着大队飞落地面,默默地绕着尸体团团转,悲伤地“瞻仰”死者的遗容。而西伯利亚的灰鹤却有着不同的葬礼形式,它们停立在尸体跟前,发出凄楚的叫声,突然,首领长鸣一声,灰鹤顿时泪光闪闪,一个个低垂着脑袋,俨然在开肃穆的“追悼会”。
非洲一种獾类选择了“水葬”。如果有一只獾发现了同类的尸体,它就会招来同伴一起全力将尸体拖入河中,一边望着汹涌的河水,一边哀鸣不止。
澳洲草源上的野山羊见到同类的尸骨便伤心不已,它们愤怒地用头或角猛撞树干,使之发出阵阵轰响。这与人类“鸣枪志哀”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今,对动物这些“情感”还没有一种恰当的解释。为此,动物学家们倡议新的学科——社会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