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南北纬45度之间的温带及热带浅海水域中,生活着可爱的小海马。它们游弋于海草、红树林和珊瑚礁中。海马皮肤上有一圈圈突起的椎骨,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类似虾蟹的节肢动物。其实,海马是尖嘴鱼家族的一员。
海马的名字源自于它们酷似马首的头部,有趣的是,它们的长长的、管状的嘴巴却象猪。海马身体扁平,有一条时常蜷曲的长尾巴,这样的造型与身上的斑纹,都类似附近可以藏身的海藻,保护它们躲过捕食者的眼睛。
与其他尖嘴鱼类一样,为了适应环境,它们作出了一种异常的改变,就是由雄性肩负孕育后代的重任。雄海马长有一个特别的育儿囊,让雌海马把卵子存放其内,这种改变真让其他雌性动物为之羡慕。有孕的雄海马怀着孕卵,直至小海马从育儿囊中孵化出来。小海马跟爸爸妈妈长得一模一样,只是身量较为短小。
迄今发现的海马有30多种,生活在北美州大西洋沿岸的海马,体长超过13cm,是海马家族中最大的一种。海马的繁殖率低,而且实行单配偶制(一夫一妻),所以社会结构极易受到破坏。加上迁移率低、种群密度低、活动范围少,海马的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迁移到别处生活,对它们来讲非常困难。
人与海马
人与海马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3点:入药、装饰、水族宠物。
海马是传统的中医药材,早在公元720年,就有了海马入药的记载。海马能够医治呼吸系统失调如哮喘、性功能障碍如阳萎不孕、失眠、体乏、咽喉肿痛、皮肤病以及难产等疾症。
迄今为止,大部分海马贸易都用于传统中医药。除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韩国和日本也使用传统中医药。
传统中医药对印度尼西亚的扎穆医药和菲律宾群岛的民间医药也颇有影响,也采用海马作为药材。菲律宾人利用海马医治哮喘、气痛和过度活跃症。在印尼的扎穆医药中,海马的用途细节是保密的,而爪哇、巴厘岛和苏拉维西等地的男人则服用由海马制成的春药。
凉干后的海马仍保持着幽雅的形状和细致的斑纹,因此深受装饰品收藏家的宠爱。在世界各地的沿海度假胜地,工艺品商店的橱窗里随处可见海马的身影。除了被制成工艺纪念纪,首饰店里还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用海马制成的耳环和胸针。
据统计,在水族贸易中,每四、五个品种的交易中,便有一种是海马。海马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饮食营养不均衡、水温差异、水质变化都会导致海马死亡。加上在捕猎和运送过程中,身体受到损伤,与水族馆里的其他动物不易相容共存,多数宠物海马都寿命不长。尽管如此,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是不惜代价,迫使海马背井离乡,最终在狭小的水族箱中郁郁而终。
贪婪的贸易
海马贸易,包括晾干的海马与宠物海马,每年的交易量竟然超过二千万只!贸易范围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遍及南美洲至澳大利亚一带。
至少有22个国家和地区,向其他国家出口海马,而且大部分出口都没有遵循正规渠道。在印度,海马可以放在行李包中,作为普通物件出关;而大量的海马在中越边境交易时,都是非法进行的;菲律宾商人将海马塞进海参中偷运;在澳大利亚,海马出口数量低于2公斤,甚至可以无须报关。
而事实上,几个海马贸易出口大国,并没有严格的保护制度。印度帕尔克海湾,由于海参产量下降,渔民将注意力转向海马,自1990年起,海马捕捞数量剧增。及至1995年,当地海马的年销售量已经高达130万只。海马在菲律宾除了入药,还被视为是吉祥物或辟邪物,每年单是出口到意大利珍品市场的海马,就有9万只之多。其他出口国如泰国、越南也都没有海马捕捞、出口的限制条例。中国大陆、香港、中国台湾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马进口地区。百分之九十的进口海马都用于中医入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