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声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比例分别为5.2%、8.5%、27.3%和59.0%,重点城市的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近10年来下降了2.7分贝(A)。
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59个城市中,污染较重、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环境质量较好的城市比例分别为8.2%、27.7%、25.2%和38.9%。
五、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了大量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削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内容之一。
1999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5亿吨,占生产总量的83.3%;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3亿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3881万吨,其中乡镇企业的排放量为2726万吨,占排放量的70.2%,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5万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产生量为910.5万吨,占产生总量的89.7%。
六、辐射环境
我国整体环境未受到放射性污染。在辐射污染源周围地区,环境y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或沉降物总放射性比活度、水和动、植物样品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均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之内。
七、耕地/土地
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为0.777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公顷,是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
1999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84.2万公顷,其中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20.5万公顷,占当年耕地减少面积的24.4%,生态退耕面积39.5万公顷,占46.9%,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10.7万公顷,占12.7%,灾毁耕地13.5万公顷,占16%。
1999年全国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40.5万公顷,增减相抵,净减43.7万公顷。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面积大幅度增加。
八、森林/草地
全国林业用地面积为2.6亿公顷,森林面积1.3亿公顷。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第119位;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亿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是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一。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地3.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人均草地面积仅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面积的1/2。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碱化)的草地达1.3亿公顷。
我国共有沙化土地168.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o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
九、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高等植物品种占世界10%,居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我国有脊椎动物6347种,占世界14%,其中鸟类1244种,鱼类3862种,均居世界前列。
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46个,总面积8815.2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8.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5个,面积751.5万公顷。
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
1999年,中国气候继1998年度异常之后再度出现异常。主要特点为:降水北少南多,大部分地区冬春连旱,夏季南涝北旱,秋季旱渍并存,气候持续偏暖,连续13年出现暖冬。
1999年我国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江西、安徽、浙江、广西、广东、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较常年偏多25%;河北平原及山西、辽宁等省的部分地区仅200—300毫米,较常年偏少50%左右。夏季北方地区降水出现了建国以来的最小值。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过程频繁,自1998年大洪水后,1999年又是一个多雨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仅次于1954年和1998年,居1949年以来的第三位;太湖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长江中下游出现仅次于1998年的历史第二高水位。
1999年全国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地质灾害320起,造成823人死亡。
(注:本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数据,除行政区划、国土面积、森林资源、地震数据外,均未包括台湾盛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上一页 [1] [2]